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斌斌

作品数:21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糖尿
  • 13篇糖尿病
  • 5篇糖尿病患者
  • 5篇1型糖尿病
  • 5篇病患
  • 4篇胰岛
  • 3篇免疫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3篇2型糖尿病患...
  • 2篇代谢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并发症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分泌
  • 2篇视网膜
  • 2篇视网膜病
  • 2篇视网膜病变
  • 2篇睡眠
  • 2篇糖尿病视网膜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糖尿病...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4篇何斌斌
  • 10篇周智广
  • 7篇李霞
  • 4篇魏丽
  • 2篇谢雨婷
  • 2篇邓超
  • 2篇罗说明
  • 2篇刘宇翔
  • 1篇黄干
  • 1篇杨亚玲
  • 1篇张晶晶
  • 1篇颜湘
  • 1篇超晨
  • 1篇冯琼
  • 1篇李鸣
  • 1篇杨琳
  • 1篇苏欣
  • 1篇彭依群
  • 1篇王臻
  • 1篇肖扬

传媒

  • 5篇中华糖尿病杂...
  • 2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脐血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019年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致使胰岛β细胞破坏的慢性疾病。脐血或脐带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相比,脐血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方便、免疫原性低、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和感染几率低等优势。脐血干细胞即可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从根本上针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起治疗作用,是1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方法和研究热点。
何斌斌周智广
关键词:自身免疫反应脐血干细胞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被引量:4
2020年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们希望基于发病机制进行免疫干预治疗可以达到预防和逆转T1DM的目的。近30余年,免疫干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包括免疫调节药物、调节性T细胞、干细胞治疗和胰岛移植等。尽管这些试验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应答或胰岛B细胞替代,可以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或短期内脱离胰岛素治疗,但仍有各自的局限性。文章将结合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对免疫干预治疗T1DM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何斌斌周智广
关键词: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药物细胞治疗
KCNJ11基因突变导致的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被引量:3
2020年
KCNJ11基因编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Kir6.2亚基,是调节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基因。KCNJ11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可导致一系列连续的、不同轻重的糖代谢异常,包括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与KATP通道中的磺酰脲类受体1(SUR1)结合,导致通道关闭,继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KCNJ11基因突变所致的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的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患者可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二氮嗪可使KATP通道保持开放,是治疗KATP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首选治疗药物,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通常需要行不同程度的胰腺切除术以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可能具有基因突变的人群,行基因检测明确变异情况,以获得更加精准合理的治疗。
何斌斌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糖代谢异常基因突变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解读被引量:11
2022年
1型糖尿病(T1DM)因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血糖波动大,治疗与管理困难。近十年国内外T1DM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应运而生。2021版指南在2012版首部《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修订,强调个体化精准诊治,推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规范我国T1DM的诊断治疗和综合管理,提高T1DM及其血糖、并发症的控制与预防水平,持续改进患者生活质量。
何斌斌李霞周智广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讨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316例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0点血清皮质醇,按照不同的皮质醇水平分组,比较各组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状况。所有夜间血清皮质醇>50nmol/L者行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排除亚临床库欣综合征。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同时检查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情况。结果 (1)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N发生比例在低、中、高皮质醇组逐渐升高,分别为13.3%、27.7%、44.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皮质醇组相比,中、高皮质醇组发生DR的比例升高(40.6%和1147.7%对22.7%,均P〈0.01)。高皮质醇组发生DPN的比例高于低皮质醇水平组(60.5%对38.7%,P〈0.01);(2)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夜间血清皮质醇水平较无并发症者高[(136.87±105.78对97.55±93.48)nmol/L,P〈0.01];与仅合并单个并发症者相比。合并有多个并发症的患者夜间皮质醇水平较高[(151.66±114.54对117.69±90.26)nmol/L,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除了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以外,高皮质醇水平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经过校正病程、空腹血糖、HbA1c使用胰岛素治疗等因素后,夜间0点皮质醇水平仍是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13)。结论 在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是糖尿病伴发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傅奥博谢雨婷何斌斌杨琳罗说明张晶晶肖扬王臻刘玮冯琼超晨杨亚玲盛志峰苏欣彭依群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超重肥胖糖尿病皮质醇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贫血的关系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例T2DM患者进行体脂参数、血压、血糖、血脂、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测定,同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DR(NDR)组和DR组。依据国内的贫血标准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析贫血与DR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中,贫血组的DR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贫血组(P<0.01),DR组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NDR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舒张压、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因素后,贫血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2,95%CI为1.273~2.995,P=0.002)。结论贫血是DR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何斌斌魏丽韩俊峰李鸣刘宇翔包玉倩贾伟平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贫血
第八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会议纪要被引量:1
2013年
由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主办的“第八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于2013年4月27~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论坛是在前7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召开的糖尿病免疫学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IAA发现者Diabetes杂志副主编、美国华盛顿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Jerry Palmer教授,欧洲Action LADA主席、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糖尿病中心David Leslie教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协会秘书长、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Carani B Sanjeevi教授,美国耶鲁大学中心实验室主任Li Wen教授与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内分泌科F.Susan Wong教授等,以及来自中国(包括香港)、美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近1000名代表到会交流.
何斌斌罗说明黄干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免疫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临床实践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以2022年发布的《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依据,评估新发糖尿病患者分型诊断情况及共识推荐的分型诊断路径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新发糖尿病(病程1年内)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以共识为依据,以起病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疑诊1型糖尿病(T1DM)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分层组间糖尿病患者分型关键指标(C肽、胰岛自身抗体、基因)的检测及其糖尿病分型情况,并评估疑诊T1DM患者的分型诊断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共识中所推荐的分型诊断路径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3384例新发糖尿病患者,起病年龄为(46.3±13.9)岁,男性占61.0%(2065/3384),完成C肽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检测者分别占36.6%(1238/3384)和37.5%(1269/3384)。以年龄分层时,C肽检测率在各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在以BMI分层及是否疑诊T1DM分层时各组间C肽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GADA检测率在年轻起病(<30岁)、非肥胖体型(BMI<24 kg/m2)及临床疑诊为T1DM患者中较高(均P<0.05)。依据共识的诊断路径,仅57.4%(1941/3384)患者可以明确分型诊断,其余患者需要在完善C肽、胰岛自身抗体、基因检测或C肽随访后才能明确诊断。在具有疑诊T1DM临床特征的患者中,抗体阳性率高于非疑诊T1DM患者[24.5%(154/628)比7.1%(46/646),P<0.001]。将共识中疑诊T1DM临床特征作为自变量,抗体阳性作为结局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年轻起病、非肥胖起病、酮症起病这3个特征可进入模型,诊断模型的AUC可达0.77(95%CI 0.73~0.81),提示共识中疑诊T1DM临床特征对T1DM患者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新发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临床实践与共识的建议流程有较大�
杨舒婷邓超何斌斌陈硒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C肽胰岛自身抗体
快速糖化表型的1型糖尿病患者持续葡萄糖监测指标的特征
2024年
目的探讨快速糖化表型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指标的特征。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专病门诊且佩戴CGM 10 d及以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实验室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根据研究对象佩戴的CGM计算CGM血糖参数,如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依据MBG结果计算预估的HbA_(1c),并根据实验室HbA_(1c)和MBG预估的HbA_(1c)计算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GI),根据研究对象HGI将研究对象分为非快速糖化表型组(HGI≤0.4)和快速糖化表型组(HGI>0.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共纳入T1DM患者377例,其中,非快速糖化表型组299例,快速糖化表型组78例。快速糖化表型组较非快速糖化表型组血糖控制更差,表现为更高的HbA_(1c)[分别为(8.53±1.41)%和(6.95±0.90)%,P<0.001],更低的TIR[分别为(61.36±15.81)%和(67.31±18.31)%,P=0.010]和更高的MAGE[分别为(8.01±2.06)mmol/L和(7.37±2.38)mmol/L,P=0.015]。然而,在HbA_(1c)不达标的T1DM患者中,快速糖化表型组的CGM参数与HbA_(1c)变化不一致,其血糖控制水平优于非快速糖化表型组,表现为更高的TIR水平[分别为(61.34±16.30)%和(51.99±16.30)%,P<0.001]和更低的MAGE[分别为(8.10±2.09)mmol/L和(9.23±2.11)mmol/L,P=0.001]。结论快速糖化表型组T1DM较非快速糖化表型组血糖控制更差,且CGM参数和HbA_(1c)不一致。
许若瑶邓超谭珂范闻琦范黎何斌斌李霞周智广
关键词:糖尿病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83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数据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U检验、Spearman相关、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等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中,按睡眠质量分为两组,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指数>7)占32.16%(91例).两组患者之间的胰岛素使用比例、抑郁状态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37、70.910,P=0.001),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2,P=0.03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等抑郁因子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Z=-5.961、-4.854、-7.159、-7.159、-10.183、-4.882,均P<0.05).睡眠质量指数分别与抑郁评分、是否注射胰岛素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r =0.682,P<0.05;r =0.209,P <0.05),抑郁评分、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影响睡眠质量指数的独立相关因素(β=0.430,P <0.05;β=1.142,P=0.022).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中,注射胰岛素的次数与低血糖事件频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 =0.235,P=0.041),低血糖事件频率与抑郁评分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75,P=0.016).结论 抑郁状态、注射胰岛素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刘宇翔杨嘉君韩峻峰林泽宏徐淼何斌斌魏丽贾伟平
关键词:问卷调查睡眠抑郁状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