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东鸿

作品数:148 被引量:1,049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天文地球
  • 54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环流
  • 20篇夏季
  • 17篇大气环流
  • 16篇科技论
  • 15篇科技论文
  • 13篇年代际
  • 13篇著录
  • 13篇科技期刊
  • 12篇年代际变化
  • 12篇气候
  • 10篇数值模拟
  • 10篇气象
  • 10篇降水
  • 10篇海温
  • 10篇值模拟
  • 9篇年际
  • 7篇年际变化
  • 7篇热带
  • 7篇季风
  • 7篇北半球

机构

  • 1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34篇南京气象学院
  • 10篇《气象科学》...
  • 7篇教育部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江苏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东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气象与减灾...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沈阳区域气候...
  • 1篇河北省气候中...

作者

  • 148篇倪东鸿
  • 51篇孙照渤
  • 30篇李忠贤
  • 26篇曾刚
  • 26篇马奋华
  • 17篇陈海山
  • 16篇王小曼
  • 15篇冯怀莹
  • 13篇宋静
  • 10篇邓伟涛
  • 10篇王小曼
  • 7篇朱伟军
  • 7篇张福颖
  • 7篇彭丽霞
  • 7篇潘魏伟
  • 6篇谭桂容
  • 6篇王冰梅
  • 5篇罗哲贤
  • 5篇马革兰
  • 4篇闵锦忠

传媒

  • 23篇南京气象学院...
  • 20篇大气科学学报
  • 14篇中国科技期刊...
  • 13篇气象与减灾研...
  • 8篇学报编辑论丛
  • 7篇气象科学
  • 7篇大气科学
  • 5篇气象教育与科...
  • 4篇编辑学报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科技与出版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气象学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山东气象
  • 1篇陕西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编辑学刊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6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11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16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科学类西文期刊刊名的缩写被引量:3
2008年
基于美国气象学会公布的标准刊名缩写,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给出了大气科学类期刊参考文献中常见的143种西文期刊及其相应的缩写刊名、中文译名和出版国,供作者和编辑参考。
潘魏伟孙国栋宋静倪东鸿
关键词:大气科学刊名缩写
1990年以来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及其可能成因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61—2012年重庆地区3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等,基于由降水和气温计算得到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对重庆地区秋季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观测结果表明,重庆秋季SPEI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且在1989年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前)为偏旱(涝)期。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年代际升高对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具有重要作用,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为关键海区,北大西洋为次关键海区。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西伸北抬、面积偏大、强度增强,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不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向重庆地区输送,同时赤道地区存在异常上升运动,使得区域Hadley环流增强,重庆地区为异常下沉区,由此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北大西洋次关键海区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重庆秋季年代际干旱的可能机制为:当该区海表温度秋季年代际增暖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重庆地区位势高度升高且有异常下沉运动,从而导致重庆地区年代际干旱。上述观测结果由应用NCAR CAM5.1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年代际变化敏感性试验得到验证。
曾刚武英娇张顾炜倪东鸿董新宁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中美大气科学期刊《征稿简则》的比较研究
2008年
对我国大气科学学术类期刊《征稿简则》与美国气象学会主办期刊的《简略作者指南》(ABrief Guide for Authors)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存在内容简略、同类期刊部分技术要求不统一、不利于作者参考等缺点;而后者具有多刊技术要求统一、内容丰富翔实、利于作者参考等优点。建议统一制订中文大气科学学术类期刊的《征稿简则》,做到重点突出、内容翔实,有利于作者、编辑参考,达到促进中文大气科学期刊整体发展的目的。
倪东鸿宋静王冰梅潘魏伟
2008年台风“凤凰”的移动过程及对江苏降水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分析了2008年08号台风"凤凰"的移动过程及其对江苏降水的影响。由其移动路径和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以及影响江苏降水环流形势的演变可以发现,"凤凰"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强大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引导;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为台风降水输送了丰富的水汽,给江苏地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冷空气的侵入也是台风"凤凰"登陆后造成江苏持续性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时冷空气的入侵也破坏了台风的暖心结构,加快了台风的消亡。
王龙周伟灿倪东鸿彭丽霞丘文先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西南季风
超强台风“圣帕”(0709)特大暴雨过程的完全螺旋度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NCEP/NCAR 1°×1°最后分析资料(final analysis,FNL)计算"圣帕"台风螺旋度,探讨各垂直层上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时间演变的关系、水平螺旋度与强降水落区的关系以及垂直螺旋度时间演变与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700 hPa螺旋度最能反映强降水时间演变,正螺旋度大值中心附近与暴雨落区一致,同区域内螺旋度中心值的强弱与该区域内降水的强弱关系密切;若垂直方向上高低层的螺旋度同时由负值转为正值,则强降水发生,反之降水减弱、停止;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时效,水平螺旋度远比垂直螺旋度、散度、垂直速度具有更多有效预报时间;对于预报台风强降水落区,垂直螺旋度比水平螺旋度更具有优势,若能利用垂直螺旋度对水平螺旋度预报强降水作出订正可能将有助于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余贞寿倪东鸿闵锦忠
关键词:暴雨水平螺旋度垂直螺旋度
台风“韦帕”(0713)引发华东暴雨过程的诊断比较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湿Q矢量、螺旋度、湿位涡对给华东造成严重灾害的超强台风"韦帕"(0713)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前,上述物理量均能提前指示强降水落区,湿位涡有更多提前指示时间,螺旋度次之,湿Q矢量最少;登陆后,三者均能表征台风主体云系降水,湿位涡、螺旋度与强降水有较好对应关系,而湿Q矢量指示强降水位置偏北,但湿位涡会出现一定程度空报现象;台风深入内陆后,螺旋度预报指示明显不如湿位涡、湿Q矢量好,螺旋度指示强降水位置偏东,而湿Q矢量指示强降水范围略偏小;对台风后部强降水,湿Q矢量和螺旋度均未能预报出降水落区,而湿位涡仍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从区域平均看,螺旋度与湿Q矢量的预报指示时效小于12 h,而湿位涡超过12 h。
余贞寿冀春晓倪东鸿楼丽银
关键词:台风暴雨湿Q矢量螺旋度湿位涡
夏季南亚高压多中心特征及其热力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美国NCEP/NCAR I、NCEP/DOE II和日本气象厅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Project)的月平均环流场和非绝热加热场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多中心结构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高压中心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及其与不同地区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南亚高压存在显著多中心特征,可达5-6个,其中双中心类和三中心类占比例最多,约70%-80%,其次,单中心类和四中心类分别约占10%左右。(2)无论中心个数的多或少,不同区域的南亚高压中心的动力结构和热力结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20°-70°E、80°-120°E和120°-160°E。20°-70°E伊朗高原及其以西上空南亚高压中心中层对应伊朗副高的东北侧,低层对应印缅槽的西北部,整层为下沉运动;80°-120°E青藏高原到我国东部上空南亚高压中心低层对应印缅槽中部,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整层为强上升运动;120°-160°E西太平洋地区南亚高压中心中低层都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整层负涡度,对应上升运动。(3)三个区域的高压中心都对应着暖中心结构,20°-70°E区域以下沉增温加热为主导,80°-120°E和120°-160°E区域以深对流加热为主导。(4)当20°-70°E、80°-120°E和120°-160°E区域存在高压中心时,对应区域的南亚高压环流的增强,对局地环流、深对流和降水有着显著的影响。
彭丽霞孙照渤陈海山朱伟军曾刚倪东鸿
关键词:多中心青藏高原
参考文献表中“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著录——兼与美国气象学会的要求做简单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针对"论文集中析出文献"较难著录的现状,根据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美国气象学会(AMS)发布的"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References"(《参考文献著录指南》),提出了规范著录此类文献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倪东鸿王冰梅宋静潘魏伟
关键词:规范著录
中国气象台站迁移对平均气温资料均一性的影响
采用1951—2010年753站逐日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气象台站的迁移状况,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气象台站迁移前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利用标准正态检验(standard normal homogeneity test...
孙照渤周建平倪东鸿邓伟涛
文献传递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表面风应力关系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EOF方法,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和纬向流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要素场EOF的前2个主分量占其总量的主要部分,第2主分量的变化超前第1主分量8月左右;次表层温度、异常散度、表面风应力基本同步变化且超前纬向流变化3~4月。推断其可能关系为:赤道太平洋表面西(东)风应力异常一赤道太平洋海水次表层上层异常辐合(辐散)、下层异常辐散(辐合)一海水异常下沉(上翻),使得次表层海水温度的异常升高(降低),并促使次表层纬向海流的异常向西(东)。
曾刚孙照渤倪东鸿陈海山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次表层EOF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