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关宝祥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生态遗传与生殖卫生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瘢痕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胆碱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表达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片段
  • 2篇梗死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酯
  • 1篇胆固醇酯转移...
  • 1篇胆碱能
  • 1篇胆碱能系统
  • 1篇胆碱受体

机构

  • 8篇北京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美中生物...

作者

  • 12篇关宝祥
  • 5篇徐希平
  • 2篇王黎华
  • 2篇陈大方
  • 2篇黄因敏
  • 2篇李勇
  • 2篇郭静萱
  • 1篇王朝曦
  • 1篇纪立农
  • 1篇倪菊华
  • 1篇徐少骏
  • 1篇洪天配
  • 1篇王黎华
  • 1篇鲍卫汉
  • 1篇鲍卫汉
  • 1篇冯雁
  • 1篇钱荣立
  • 1篇钱荣立
  • 1篇王晨曦
  • 1篇陈东明

传媒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基因-204/-50片段与鸡发育阶段骨骼肌核因子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分析鸡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s,AChR)γ亚基基因与不同发育阶段鸡骨骼肌核因子的相互作用。方法:以AChRγ基因204/50片段为探针,与孵化9~18d的鸡胚和出生后1d、2周雏鸡骨骼肌核抽提物进行凝胶阻滞和South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凝胶阻滞实验显示,9d、13d鸡胚骨骼肌核抽提物与γ基因204/50片段结合反应可形成明显的阻滞条带,18d后阻滞条带明显减弱。South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9~18d肌核抽提物中有2种核因子可识别、结合γ基因204/50片段,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000和53000。采用2种实验方法在出生后的核抽提物中未检出DNA结合活性。结论:AChRγ基因204/50片段可被30000和53000两种核因子识别,两因子在鸡胚发育的9~18d表达,出生后消失。它们可能对鸡AChRγ基因的转录激活起作用。
倪菊华关宝祥
关键词:乙酰胆碱受体骨骼肌核因子
康宁克通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前胶原基因原位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探讨康宁克通在活体中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合成及降解影响的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 3及 7d后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相应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注射 7d后 ,Ⅰ型胶原蛋白量降低 (P <0 0 5 ) ,Ⅲ型胶原蛋白量未见明显降低 (P >0 0 5 )。而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注射后 3d已被明显抑制 (P <0 0 1) ,至注射后 7d ,表达强度进一步下降。②康宁克通局部注射后对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可能比对Ⅲ型前胶原强。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比正常皮肤强。结论 康宁克通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Ⅰ。
徐少骏关宝祥鲍卫汉陈东明杨晓林陈力杨
关键词:康宁克通前胶原基因
鸡AChRγ亚基基因上游序列-204/-50片段结合活性分析
关宝祥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了解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C6 77T位点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频率及其与心肌梗死 (心梗 )是否相关。方法 选择了 15 3例住院心梗患者及 15 6例住院的非心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 ,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 ,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 ,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 ,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 ,应用PCR RFLP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C等位基因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心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0 42和 0 5 8。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多因素分析显示 :MTHFR基因TT基因型 ,高血压 ,糖尿病和肥胖均与心梗相关 ,TT基因型的比值比为 2 0 5 (95 %可信区间 1 0 5~ 3 90 )。而且在现在不吸烟者中和正常血压者中这一相关更为显著。结论 在所研究的人群中 ,MTHFR基因TT基因型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李勇郭静萱陈大方关宝祥方亚平黄因敏王黎华徐希平
关键词:心肌梗塞基因多态性MTHFR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研究被引量:13
1998年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4例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尤以Ⅰ型为甚,导致Ⅰ/Ⅱ型前胶原的比率增高,且其表达在瘢痕疙瘩浅层多于深层,浸润及增生部多于老化部,浸润和增生部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疙瘩的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是形成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的原因之一。
鲍卫汉徐少骏王志刚关宝祥
关键词:瘢痕疙瘩前胶原MRNA原位表达
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及白介素1_β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明确低血清及白介素 1β(IL - 1β)对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对 6例瘢痕疙瘩、6例增生性瘢痕及 6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凝胶电泳方法 ,通过检测Bax、Bcl 2蛋白及特异性DNA梯形条带 ,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低血清中及IL 1β作用后的细胞凋亡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在低血清中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Bax Bcl 2蛋白表达比值没有明显改变 ,但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出现程度较轻的细胞凋亡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细胞凋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且Bax Bcl 2比值升高 ,表明发生细胞凋亡。②IL 1β作用下 ,三者成纤维细胞均发生凋亡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凋亡比正常皮肤严重 ,但Bax Bcl 2比值在瘢痕疙瘩升高 ,在正常皮肤降低 ,增生性瘢痕无明显变化。结论 不同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存在差异。
关宝祥徐少骏鲍卫汉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细胞凋亡白介素1Β瘢痕
胆碱能系统大细胞基底核介导认知过程被引量:1
1996年
前脑基底-大细胞基底核-新皮层是胆碱类物质作用的中枢。乙酰胆碱在此区域接受刺激并提供信息到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介导认知过程的产生。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将果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基因植入基因工程细胞载体──纤维母细胞,后者经脑内移植作用于大细胞基底核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或胆碱。从动物行为能力,组织化学诸方面研究表明:胆碱类物质与胆碱能系统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学习和记忆行为。
关宝祥贾弘
关键词:胆碱能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基因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与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是否相关。方法:选择了150 例住院心梗病人为实验组,150 例住院的非心血管病患者作对照, 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应用PCR 进行ACE 的基因型分析。结果:I等位基因和D 等位基因频率在心梗组分别为0 .58 和0 .42 ,在对照组为0 .65 和0.35。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在全体研究的样本中,未发现ID或DD 基因型与心梗相关;但在年龄小于或等于60 岁的个体中,DD 基因型与心梗显著相关(OR= 2 .33 ,95% CI:1.204 .57)。并且这一相关性在年龄60 岁及以下且肥胖的个体中进一步增强。结论:在研究的样本中,未发现ACE基因型与心梗相关;但在年龄60 岁及以下的个体中,DD基因型与心梗显著相关,且这种相关在合并肥胖的个体中进一步加强。
李勇郭静萱陈大方关宝祥王黎华徐希平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心肌梗死ACE
NIDDM候选基因的研究方法
1999年
关宝祥徐薇钱荣立
关键词:糖尿病NIDDM候选基因遗传学基因成分
快速银染法检测短串联重复序列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 介绍一种灵敏、简便的方法检测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STR,扩增产物经PAGE后银染。结果 银染后的产物清晰,易于判断相差2bp 的核酸基因型。结论 PCR技术结合银染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方亚平关宝祥王黎华徐希平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