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又生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锁定接骨板治疗下肢骨干骨折128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下肢骨干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28例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下肢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在12周左右、1例在16周发生钢板及螺钉断裂;其余119例骨痂生长缓慢,其中19例发生延迟愈合,给予卧床制动或石膏固定,最终119例全部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锁定接骨板行切开复位治疗下肢骨干骨折极大增加了钢板、螺钉断裂及骨折延迟的机会,不能早期下床负重,骨折愈合时间大大延长,应当同时结合加压固定技术。
- 张华山吴小春刘又生
- 关键词:下肢骨干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
-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 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对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髓外髓外侧方顶板治疗(DHS)与髓内髓内头髓钉系统治疗(PFNA)治疗效果急性对照分析。方法:选择48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髓外侧方DHS;研究组12例,应用PFNA,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行走活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行走活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行走活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髓内PFNA治疗,不仅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时间短,且术后行走活动与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 徐杨俊刘又生路晓郑卫平张华山
- 关键词:外侧壁股骨粗隆间骨折DHSPFNA术后功能
- 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对策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手术治疗1 841例腰椎疾患,术后35例出现脑脊液漏,采用经腰背肌留置引流管、并连续输注血浆的方式治疗35例脑脊液漏。结果患者术后第1天总蛋白为(51.4±7.1)g/L,白蛋白为(32.1±5.9)g/L,连续输注血浆治疗1周后复查白蛋白为(65.7±4.2)g/L,白蛋白为(42.3±2.3)g/L。本组血浆输注量为(753±231)ml,拔出引流管时间为(7.5±2.1)d。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未发现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采用术区经腰背肌引流放置、血浆输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低蛋白血症、通过腰背肌的封闭作用,实现伤口脑脊液漏的闭合。该方法有效、并发症低,疗效肯定。
- 蒋新祥路晓周金军刘又生
- 关键词:腰椎手术脑脊液漏引流管血浆输注
- 手足部骨折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足部骨折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在2016年1—12月之间接受治疗的4例手足部骨折患者选取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的被抽取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中有2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选用钢丝骨间结扎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选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对所有的患者在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在治疗后的3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组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为50.0%,研究组患者的治愈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在治疗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其住院时间相对来说比对照组的明显少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部骨折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治疗效果较为良好,能够减少骨折片发生移动的情况发生,针对患者肌腱粘连的现象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止作用,并且如果患者能够在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康复能够一定程度上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加快患者的手足功能康复,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 刘又生
- 关键词:微型钛板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