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化 作品数:40 被引量:415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 被引量:29 2005年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 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 d时为75.7%,10 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 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 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 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 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黄开红 赵晓龙 朱兆华 刘建化 李东印 闵军 陈汝福 常津 刘晓燕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粒 体外杀伤效应 结肠癌细胞株 5-氟尿嘧啶 聚乳酸 生长抑制率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6年1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岁。有21例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为81%;腹部CT/MR的检出率为100%。抗凝、溶栓及对症等非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81%;手术治疗12例的术后并发症为25%(3/12例),其中顽固性腹水2例,进食后腹痛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死因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腹部CT/MR对早期诊断AMI有重要意义,早期切除坏死肠管及术后使用抗凝剂在减少死亡率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黄开红 刘建化 李学先 陈其奎 朱兆华 陈亚进 区庆嘉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 三氧化二砷纳米微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2010年 目的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考察与评价。方法以可溶性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三氧化二砷(As2O3)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GA载As2O3纳米微粒(As2O3-NPS),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载纳米粒载药量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用光电能谱仪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结果 As2O3-NPS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10±23)nm,测得载药量为29.6%,包封率为82.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结论以As2O3-NPS作为As2O3载体,可改变As2O3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徐丽姝 刘建化 林萍 黄开红 陈茵婷 陈其奎关键词:纳米微粒 三氧化二砷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作用 广东地区1316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5 2007年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2005年 AP 住院患者共1316例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1990年间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19%,1991-1995年间上升为0.36%,1996-2000年间升至0.54%,而2001-2005年间则高达为0.71%。1316例患者中胆源性胰腺炎占60.48%,其余依次为高脂血症胰腺炎、特发性胰腺炎。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伴或不伴腰背部放射痛,多数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动态增强 CT 扫描是明确诊断、严重度分级及发现并发症的准确影像学方法。非手术治疗1104例,死亡24例;手术治疗212例,死亡48例。结论 AP 发病例数逐年增多,AP 发病因素多而复杂,胆道疾病仍为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严重度分级,早期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使用内镜技术,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黄开红 林萍 聂胜利 刘建化 王凌云 陈其奎 朱兆华关键词:胰腺炎 胃癌治疗新靶点——ROS1 2013年 对进展期胃癌,目前只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基凶阳性的患者可以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延长其生存期。但进展期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率不足1/d.我国患者这一比例可能更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胃癌新的治疗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kinases,RTK)染色体重排存在于常见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中, 刘建化 马冬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新靶点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受体酪氨酸激酶 HER-2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黄开红 王凌云 赵晓龙 刘建化 陈汝福 朱兆华关键词:氟尿嘧啶 MGC803细胞 肿瘤缓解分级和ERCC1核蛋白表达可以预测胃食管肿瘤患者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效果 2011年 1文献来源
Fareed KR,Al-Attar A,Soomro IN,et al.Tumour regression and ERCC1 nuclear protein expression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oesophageal cancer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Br J Cancer,2010,102(11):1600-1607. 徐建明 刘建化关键词:新辅助化疗 ERCC1 APE1 P53 胃间质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被引量:4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组织起源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间质瘤的内镜、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胃间质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特点,并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2例胃间质瘤的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42例胃间质瘤发生于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窦7例;良性17例,交界性14例,恶性11例;胃镜表现为粘膜下半球型隆起或息肉状隆起,与周围分界清楚,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胃镜下组织活检阳性率较低。42例胃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29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混合型8例;CD117、CD34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92.86%及78.57%。结论:胃间质瘤有独特的形态特征,CD117和CD34同时检测有助于胃间质瘤的诊断。 黄开红 刘建化 王凌云 王连源 李楚强 朱兆华 李海刚关键词:胃间质瘤 内窥镜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外科手术 肿瘤分期及不同治疗方式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共3家医院2004年至2016年间1620例确诊为胰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TNM分期、手术治疗、姑息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15个月。TNM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50、10.12、9.56、5.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为13.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55个月,行姑息化疗患者为7.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行单纯根治性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38个月,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为14.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早期诊断胰腺癌从而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举措,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行姑息性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预后。 谢锐杰 曾林涓 练国达 陈少杰 李佳佳 陈茵婷 陈燕珠 陈燕珠 张力 吴莉莉 刘建化关键词:胰腺肿瘤 肿瘤分期 化学疗法 晚期结直肠癌联合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评价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科2009年5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73例晚期结直肠癌连续病例,均采用含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肿瘤达到化疗最大缩小率后,其中42例给予单药卡培他滨1000 mg/m2 bid*14 d/3周的维持治疗至不能耐受或进展;另31例停止化疗随访观察。使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的疗效,χ2检验分析安全性。结果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42例中位PFS为11.6月(95%CI:10.22~11.78),联合化疗的有效率(RR):42.8%。31例停止化疗病例对照观察中位PFS为7.4月(95%CI:5.79~8.21),联合化疗的RR:38.7%。两组RR相似但PFS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得到较长的PFS,且耐受性好,保留了再次进展后接受强烈化疗的可能性,为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提供基础,同时提供了一种有效并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模式,具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可行性和临床前景。 杨冬阳 黎莹 刘建化 江韦韦 马冬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 卡培他滨 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