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涛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动脉
  • 7篇颈动脉
  • 6篇成像
  • 5篇血症
  • 5篇脂血症
  • 5篇速度向量
  • 5篇速度向量成像
  • 5篇高脂
  • 5篇高脂血
  • 5篇高脂血症
  • 5篇高脂血症患者
  • 4篇速度向量成像...
  • 4篇成像技术
  • 3篇动力学变化
  • 3篇动脉结构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血流动力学变...
  • 3篇血压
  • 3篇颈动脉结构

机构

  • 15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刘涛
  • 10篇齐继连
  • 10篇范国裕
  • 9篇彭云蓉
  • 3篇李观强
  • 3篇向子云
  • 3篇杨存保
  • 3篇李梅笑
  • 3篇詹勇
  • 2篇武胜
  • 2篇肖树恺
  • 2篇韦日宇
  • 2篇文俊萍
  • 1篇李景雷
  • 1篇周洁
  • 1篇王静波
  • 1篇蔡汉寿
  • 1篇白君
  • 1篇王静波

传媒

  • 2篇2012年十...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脊椎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扫描,对比2组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不同脊髓损伤髓损伤程度患者ADC及FA值,并分析2组对象的DTI图像特点。结果健康人FA值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低,而ADC值则较高。随着脊髓受压程度加重,ADC值呈明显升高、FA值明显降低的趋势。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准确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变,其量化指标更有助于评估脊髓受损程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蔡汉寿刘涛周洁白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运动特征的研究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短轴方向管壁的应变、应变等参数,比较其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用VVI软件分析30例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组)及33名门诊超声检查者(对照组)左侧颈总动脉短轴方...
齐继连彭云蓉范国裕刘涛
关键词:高脂血症颈总动脉速度向量成像应变率
文献传递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运动特征价值
2013年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析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管壁运动特点。方法 30例高脂血症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应用速度向量成像软件分析患者左侧颈总动脉短轴切面4个侧壁(前壁、内侧壁、后壁、外侧壁)的收缩期最大速度、最大切向应变及最大切向应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个月患者左侧颈总动脉外侧壁收缩期最大速度(1.89±0.21)×10-2 cm/s、最大切向应变(3.43±0.99)%、最大切向应变率(0.31±0.02)s-1明显高于治疗前(0.90±0.28)×10-2 cm/s,(1.80±1.04)%,(0.10±0.06)s-1(P均<0.05);治疗后6,12个月其他侧壁收缩期最大速度、最大切向应变、最大切向应变率也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较好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的管壁运动特征,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指导意义。
齐继连彭云蓉刘涛李梅笑范国裕李观强
关键词:高脂血症阿托伐他汀颈动脉速度向量成像应变率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应用于评价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生物力学特征的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33例作为对照,利用VVI技术,比较其与30例高脂血症患者左侧颈总动脉短轴方向二维图像上各壁(前壁、内侧壁、后壁、外侧壁)的收缩期最大速度、应变及应变率间的差异。结果二维速度向量显示,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血管4个壁的收缩期最大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等参数均低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动脉弹性的方法,可显示颈总动脉管壁弹性特点,可以很好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颈总动脉的生物力学特征。
齐继连彭云蓉范国裕刘涛
关键词:高脂血症颈总动脉速度向量成像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彩超检测分析
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探讨了彩超的检测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
齐继连彭云蓉刘涛范国裕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结构血流动力学彩超诊断
文献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价值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SV、SR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SV、SR进一步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呈正比。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齐继连彭云蓉刘涛范国裕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诊断价值。方法复习2658例病人头颅CT平扫结果,测量其中可显示的基底动脉(BA)的直径、分出大脑后动脉的高度及走行位置,检出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病例。结果2658例全部按常规8mm多层CT容积扫描并行3mm重建,2379例能清楚显示BA,共发现16例符合Smoker等定义的VBD的病例,其CT与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头颅多层螺旋CT平扫后行3 mm重建图像89.50%可显示BA,对其进行测量可以诊断VBD。
向子云刘涛詹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彩超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
齐继连彭云蓉刘涛范国裕
文献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齐继连刘涛彭云蓉范国裕文俊萍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
胃间质瘤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与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26例GST患者和21例PGL患者,观察CT图像所示病变部位、数目、范围、与邻近胃壁的关系、密度、强化特征、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结果 26例GST患者均为单发局限性肿块,位于胃底17例,胃体部9例,与邻近胃壁界限清;21例PG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胃壁增厚,与邻近胃壁界限不清或相延续。CT平扫示GST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实性部分平均CT值为(32±11)Hu;PGL呈均匀等密度,平均CT值为(52±9)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P<0.05)。增强扫描示GST呈均匀、不均匀明显延迟强化,而PGL呈轻度均匀延迟强化,门静脉期GST与PGL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P<0.05)。26例GST患者病变处浆膜层光滑清晰,无一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PGL病变处浆膜层模糊2例,19例浆膜层光滑清晰;6例PGL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GST病变局限、CT呈不均匀低密度并不均匀明显强化;PGL病变相对弥漫、CT呈均匀等密度并轻度均匀强化,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刘涛杨存保李景雷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淋巴瘤螺旋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