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丽
- 作品数:11 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检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4.26±1.02)μmol/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2.86±1.15)μ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1.24±0.69)μ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 张建斌李晓慧张丽玲吴丽丽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溶血磷脂酸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为观察和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6例该病患者进行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把患者分为两组,同样接受脑梗死的基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均以14d为1个疗程。对患者进行丹红注射液治疗前、治疗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结果①丹红注射液组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组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1%;②丹红注射液组患者病灶一侧CVDI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V)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较对照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血管阻力(R)、弹性及临界压力(CP)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较病灶对侧大脑差异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且安全有效。
- 张建斌张丽玲王素芳吴丽丽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
- 脉平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
- 2011年
-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目前脉平片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各方面研究的报道较多。
- 张建斌赵常宝王素芳吴丽丽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脉平片脑循环动力学脑血管疾病脑血管功能脑血管病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在末次发作后24小时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
...
- 张建斌张丽玲吴丽丽
-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 文献传递
-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降纤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降纤酶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90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降纤酶等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于发病48 h后积极介入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评分(S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采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查仪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1个月治疗后,发现其FMA、MBI、SSS评分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康复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降纤酶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液动力学指标,提高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ADL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建斌张丽玲王素芳吴丽丽
- 关键词:康复训练降纤酶脑梗死血液动力学
-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0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in、Qmin、DR升高,CP与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促进患者CVDI的改善。
- 张建斌李晓惠王素芳吴丽丽
-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康复血液动力学
- 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能否降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方法选取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浆LPA的水平,另选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层析技术结合改良无机磷定量方法测定LPA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浆LPA含量(4.06±1.03)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6)μmol/L(P<0.01)。服用阿司匹林(75mg,1次/d)1个月后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中LP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阿司匹林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含量,这可能是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之一。
- 张建斌鹿梁燕张丽玲吴丽丽
-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血小板活化
- 脑脉泰胶囊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治疗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TCI)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88例ATCI患者进行了脑循环动力学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用脑脉泰胶囊治疗前、治疗28 d后进行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 I),并对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病灶一侧CVD I中,脑血流量(Q)及血流速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管阻力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治疗ATCI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作为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安全有效。
- 张建斌张丽玲吴丽丽
- 关键词:脑脉泰胶囊脑梗死疗效
-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在末次发作后24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脑血管阻力、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都增高(P<0.01)。病灶侧与病灶对侧比较,脑血管阻力(R)和脑动脉弹性值都增高,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TIA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 张建斌赵常宝张丽玲吴丽丽
-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与脑循环动力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erebral vascular dynamic index,CVDI)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CVA-LH3000A型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对两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CVDI进行检测。结果:ACI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病灶侧大脑半球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小血流速度(Vmin)和平均血流量(Qmean)、最小血流量(Qmin)比ACI组和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而外周阻力(R)、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和动态阻力(DR)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造成脑循环动力学异常和脑供血障碍的重要因素。
- 张建斌张丽玲王素芳吴丽丽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