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勤
- 作品数:47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东工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模式论: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
- 2009年
-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 吴树勤
- 关键词:情感礼仪道德教育模式
- 学习快乐论——先秦儒家的学习理念
- 2008年
- 先秦儒家主张学习的目的为了促进人自身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而且,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能性的理论根据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资质中。因此,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立足自身,在人伦社会关系的不断磨砺中,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努力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对人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才有可能逐渐完善自身并不断造福社会。
- 吴树勤
- 关键词:道德超功利性为己之学
- 仪式中的教育——以荀子礼仪教育思想为例
-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有教养的人,引导人们端正行为、完善人格。我国传统礼仪教育即以此为目标,通过日常礼仪的实践,塑造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为和气质。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强调教育必须坚守礼义原则。荀子提出"称情而...
- 吴树勤
- 关键词:礼仪教育道德
- 文献传递
- 用实证主义方法重构法律和语言关系——哈特对法理学“语言转向”的开创之功被引量:7
- 2006年
- 牛津大学的哈特教授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从语境原则、多样性原则、语言开放结构和语言的施事效用四个方面来重新建构法律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哈特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科学实证主义方法成功地引入到法理学研究中来,直接促成了法理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哈特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学说仅仅适合于英美自由主义法律秩序。我们应该立足我们的国情和当前形势,对哈特的思想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 吴树勤
- 关键词:法律语言语言转向
- 礼以养欲:荀子对孟子心性道德观的重构被引量:2
- 2012年
-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 吴树勤
- 关键词:荀子社会和谐
- 诚信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石被引量:3
- 2009年
- 诚信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石。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我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诚信价值观,它是有缺陷的,值得反思。我们应该立足当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从文化、机制、教学、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加以完善,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构建的各个环节。大学打造以诚信为本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荣誉。
- 吴树勤
- 关键词:诚信文化校园文化基石
- 论我国工商大学的创业转型
- 2009年
- 我国工商大学,需要实现一个创业转型,即转型为创业型大学;需要探索和推进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创业教育模式,一种基于自我设计与开发的创业教育模式,一种经典导修创业教育模式,一句话———基于自我设计与开发的经典导修创业教育模式。
- 刘克苏吴树勤
-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业型社会创业教育
- 先秦儒家的亲情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特色——以与丧服服叙制度相关联的“亲亲”和“尊尊”思想为视角
- 2006年
- 先秦儒家从内位与外位相区分的角度考虑“亲亲”和“尊尊”关系问题,这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儒家重视亲亲血缘关系,实质是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包括丧服服叙制度在内的礼文之道德原则,实际就源自于人们的这种真实情感。对源于亲情的真实情感的极端重视和通过对道德原则的不断切身反省从而得到落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两大特色。
- 吴树勤
- 关键词:亲情道德亲亲先秦儒家
- 先秦儒家论礼仪化生活普及的机制被引量:3
- 2014年
- 儒家把孝悌亲情视为"为仁之本",它是人与生俱来所具有的真情实感,是人的行为准则和礼仪道德规范培养的基础。礼仪教育当自孝弟始,由家庭教育做起,同时不局限于家庭血缘亲情,孔子提出了礼仪教育的实施机制——"忠恕之道",且由士大夫阶层作为"以身体道"的群体去推广实施。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原则,并构筑了贯穿于个人、家族、社会和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的礼仪化人生。在不同礼仪场合,不同角色都有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儒家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吴树勤赵凤娟
- 关键词:忠恕之道
- 人的“神圣性”的根源——兼评芬格莱特眼中的孔子思想:人是礼仪的存在被引量:4
- 2005年
- 芬格莱特认为礼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人的神圣性来源于礼的神圣性。但是芬格莱特忽视人之真切情感与道德价值实现的内在关系,把人之真切情感的剖析视为“心理学偏见”而有意避免,因此他对人和礼的理解存在抽象化的缺陷。孔子把礼仪理解为情文的统一,他认为礼仪规范必然与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自觉密切相关。正如芬格莱特所理解的,孔子的“礼仪”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和神圣性的不断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芬格莱特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人是礼仪的存在”是有根据的。
- 吴树勤
- 关键词:神圣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