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琼珠

作品数:71 被引量:29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8篇医药卫生
  • 7篇化学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理学

主题

  • 19篇色谱
  • 18篇相色谱
  • 15篇液相色谱
  • 15篇色谱法
  • 15篇高效液相
  • 15篇高效液相色谱
  • 13篇液相色谱法
  • 13篇高效液相色谱...
  • 8篇药物
  • 7篇药物动力学
  • 7篇生物利用度
  • 7篇教育
  • 7篇缓释
  • 6篇胰岛
  • 6篇胰岛素
  • 6篇教学
  • 6篇HPLC法
  • 5篇生物利用度研...
  • 5篇口服
  • 5篇胶囊

机构

  • 35篇中国药科大学
  • 1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江苏经贸职业...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江苏省徐州医...
  • 1篇兴化市中医院
  • 1篇解放军第41...
  • 1篇淮安市食品药...
  • 1篇南京康海医药...

作者

  • 70篇吴琼珠
  • 25篇戴永健
  • 12篇平其能
  • 11篇郑旭
  • 7篇刘卫卫
  • 5篇乔善磊
  • 5篇王芳
  • 3篇陈润
  • 3篇禹道春
  • 3篇刘珊珊
  • 2篇吴文婷
  • 2篇刘国华
  • 2篇吴立云
  • 2篇季冬英
  • 2篇柯学
  • 2篇周建平
  • 2篇石文晶
  • 1篇任柳青
  • 1篇吕秀玲
  • 1篇徐荣佐

传媒

  • 1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0篇中国医药工业...
  • 8篇药学与临床研...
  • 7篇南京军医学院...
  • 5篇海军医高专学...
  • 4篇江苏药学与临...
  • 3篇药学教育
  • 2篇解放军药学学...
  • 2篇药物分析杂志
  • 2篇药学进展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国药房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成药
  • 1篇包装工程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 1篇广东化工
  • 1篇解放军医学高...
  • 1篇中药材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9篇2003
  • 6篇2002
  • 5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校企合作 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被引量:3
2020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现代制药企业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如何提高制药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吴琼珠
关键词:校企合作制药工程教育改革
多剂量口服溶液灌装量的优化和过程控制方案设计
2020年
为使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并提高产率,本研究探讨了设置多剂量口服溶液灌装量参数范围的方法。通过数学建模,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了简单的过程控制方案和标准。具体步骤为设备灌装精度测算、药典标准解读、数学模型构建和推算、过程质量控制(IPQC)标准的制定和性能确认。结果表明当前设备的灌装量符合正态分布,灌装量的设定范围为150.9~152.0 ml。IPQC标准为:生产过程中每30 min取样1次,取样数量为32瓶。记录灌装体积小于150 ml的样品数量,若大于等于4瓶,则认为设备的准确度或精度降低,需提高灌装量或调试设备。本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生产数据分析和质量水平评估,符合cGMP的要求,而且对于确定生产关键参数的问题具有普适意义。
黄潞嘉毕凡王铮豪柴心怡吴琼珠
关键词:口服溶液过程控制
HPLC测定甲钴胺的有关物质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甲钴胺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Lichrospher-NH2色谱柱(250 mm × 4.6 mm,5μm),流动相为0.3%磷酸溶液:乙腈(32:6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甲钴胺、氰钴胺和羟钴胺的最 低检测限量分别为4.4、2.6和4.0 ng,甲钴胺与各杂质分离良好。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可靠。
吴琼珠戴永健刘卫卫吴立云
关键词:甲钴胺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测定无极膏中薄荷脑,樟脑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无极膏中薄荷脑、樟脑及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方法 :以聚乙二醇 2 0M为固定液相 ,涂布浓度为 10 % ,柱温为 14 0℃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检测器温度为 2 6 0℃。结果 :3组分GC法测定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 ,回收率分别为薄荷脑 10 0 .17% ,RSD =0 .6 6 1% ;樟脑 99.89% ,RSD =0 .6 0 0 % ;水杨酸甲酯 10 0 .17% ,RSD =0 .5 5 3%。结论 :本法灵敏、快速、准确 ,可作为无极膏的质量控制标准。
吴琼珠戴永健刘卫卫
关键词:无极膏气相色谱法薄荷脑樟脑水杨酸甲酯
头孢克洛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997年
采用HPLC测定健康志愿者血浆中头孢克洛的浓度。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平均回收率为102.18±4.01%,日间及日内RSD均小于6%。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
郑旭吴琼珠戴永健王召冉凌
关键词:头孢克洛药物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
盐酸洛美利嗪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
2003年
采用 RP-HPL C法测定盐酸洛美利嗪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色谱柱为 L ichrospher5 C1 8柱 (2 0 0× 4.6mm,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p H5 .8磷酸盐缓冲液 (80∶ 2 0 ) ,检测波长 2 10 nm。线性范围为 40~ 160 μg/ ml,r=0 .9999,精密度 <2 %。
刘卫卫吴琼珠戴永健乔善磊
关键词:盐酸洛美利嗪HPLC
非那甾胺片溶出度的测定
2001年
目的 :研究非那甾胺片的溶出度。方法 :采用桨板法测定非那甾胺片的溶出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其浓度 ,色谱柱为Lichrospher 5 C18柱 ,流动相为乙腈∶水 (5 8∶42 ) ,流速 1 5ml/min ,在波长 2 2 0nm处测定。 结果 :该片剂溶出快 ,2 0min溶出达 90 %以上 ,其溶出参数为 :Td=3 85min ,T50 =1 94min ,m =0 5 342。结论 :所建立的HPLC法快速、准确、可靠 ,该片剂的溶出度符合标准。
戴永健刘卫卫吴琼珠徐荣佐
关键词:非那甾胺片剂溶出度高效液相色谱法
多西紫杉醇前体混合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制备经稀释可自发形成混合胶束的多西紫杉醇磷脂胆盐前体混合胶束。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多西紫杉醇磷脂胆盐前体混合胶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混合胶束的包封率;分别利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法对混合胶束的形态、粒径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考察前体混合胶束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通过家兔溶血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及小鼠异常毒性实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表明,多西紫杉醇前体混合胶束稀释后自发形成圆盘状混合胶束,平均粒径为65nm,粒度分布很窄,多分散系数为0.049,包封率为96%,24h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96.02%;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较好;对家兔给予本注射液,滴注部位未出现刺激反应,对家兔红细胞未产生溶血和凝集作用;LD50大于20mg/kg。综合上述研究可见,多西紫杉醇前体混合胶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洁凝刘珊珊吴琼珠平其能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混合胶束包封率体外释放
HPLC法测定非那甾胺片的含量
2001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那甾胺片的含量及含量均匀度。采用Lichrospher-5 μm-C18色谱柱,乙腈-2.5mmol/L磷酸(1:1)为流动相,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0.54%。
刘卫卫吴琼珠戴永健徐荣佐
关键词:非那甾胺片剂HPLC法
特拉唑嗪胶囊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特拉唑嗪浓度的HPLC荧光测定方法,研究特拉唑嗪在人体中的药物动力学行为。方法:血浆样品经碱化后,用乙酸乙酯和苯(1:4)提取,色谱柱为 Hypersil-ODS柱,流动相为0.05 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四氢呋喃(70:29.2:0.8),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为250 nm,发射波长为 370 nm。测定了20名受试者单剂量口眼特拉唑嗪胶囊和市售片剂后的血药浓度。结果:特拉唑嗪浓度在1.5~1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最低检测限达 1ng/ml,绝对回收率大于 70%,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受试者口服特拉唑嗪胶囊和片剂 2 mg后,估算的半衰期分别为 10.90±2.24 h和 11.58±2.47 h,达峰时间分别为 1.6±0.6 h和 1.3±0.5 h,峰浓度分别为 36.97±3.53 ng/ml和 38.95±8.31 ng/ml,特拉唑嗪胶囊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0%。结论:特拉唑嗪胶囊剂与市售特拉唑嗪片剂生物等效。
李莉吴琼珠
关键词:药物动力学相对生物利用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