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英海

作品数:15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人工湿地
  • 3篇污染
  • 2篇溶剂
  • 2篇溶剂热
  • 2篇溶剂热反应
  • 2篇太湖
  • 2篇热反应
  • 2篇联合法
  • 2篇硫酸
  • 2篇硫酸钛
  • 2篇抗生素
  • 2篇基质
  • 2篇复合人工湿地
  • 2篇负载催化剂
  • 2篇催化
  • 2篇催化剂
  • 1篇低浓
  • 1篇低浓度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悬浮物

机构

  • 11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中山大学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2篇交通部天津水...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教育部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环...
  • 1篇中日友好环境...
  • 1篇生态环境部华...

作者

  • 15篇吴英海
  • 6篇张雨葵
  • 5篇方建德
  • 4篇林必桂
  • 4篇韩蕊
  • 3篇方晓航
  • 3篇许振成
  • 3篇鞠勇明
  • 3篇陈晓燕
  • 2篇吴艳阳
  • 2篇王雄
  • 2篇赵俊杰
  • 2篇卞国建
  • 1篇刘旺
  • 1篇吴群河
  • 1篇张仁铎
  • 1篇罗昊
  • 1篇张龙江
  • 1篇陈晓华
  • 1篇张毅敏

传媒

  • 2篇四川环境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化工环保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人工湿地对氮的深度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4年
研究了2008年5~10月对废水中氮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Monod动力学模型对该人工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分析进水中NH4^+-N和NO3^-N的含量与其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COD/NIL4^+—N、COD/NO3^—N对降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66.0%~77.1%和46.2%~77.2%之间;(2)Monod模型对人工湿地中NH4+—_N和NO3-—N去除率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③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随着其在进水中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④进水中的COD/NH4+-N与凤Ht^+N呈负相关关系,而COD/NO3-—N与/(NO3-N呈正相关关系。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受到进水中NH4—N和NO3-—N含量的限制,氮的去除率随着进水中NH4+—N和NO3-—N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机物和NH4+—N在人工湿地中的降解可能存在竞争氧的关系,可利用碳源构成了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素。
吴英海杨旭楠韩蕊王雄方建德方晓航吴艳阳
关键词:复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
人工河岸湿地对面源污染的处理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考虑到华南地区河流水量、水质、水温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构筑了人工河岸湿地试验系统,对该系统约13个月连续性运行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水力负荷为15cm/d工况下,试验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SS、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0%、60%、50%、35%和45%;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TN的去除效果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处理效果好于冬季;SS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不明显;TP初期处理效果好于末期。该人工河岸湿地既能较好地改善水质,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是一项适合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技术。
张雨葵吴英海张龙江孙卫星卞国建
关键词:面源污染处理工艺
复合人工湿地中低浓度有机物的去除及Monod模型模拟被引量:7
2013年
以复合人工湿地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连续5个月内对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深度处理效果,采用简化的Monod动力学模型对研究湿地进行模拟并验证,讨论了污染负荷与去除率的相关性以及BOD/COD比值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影响。研究湿地总面积为5 000 m2,进水水量为860~1 560 m3/d,水力停留时间为1.48~2.69 d,水力负荷为0.17~0.31 m/d,进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BOD53.0~25.6 mg/L;COD 22.9~89.8 mg/L)。结果表明,复合湿地组合形式对BOD5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介于37.9%~79.0%和41.0%~68.7%之间,简化的Monod模型对湿地中BOD5和COD去除的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吻合程度较好;BOD5、COD的去除率分别随着进水BOD5和COD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增长趋势逐渐变缓,当有机污染负荷低时,模型的K值较小;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在VSF、FWS和HSF湿地中的去除效率与有机物是否容易或者缓慢被微生物降解的性质相关性较差,这可能与人工湿地中存在的其他因素促进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有关。
吴英海韩蕊林必桂张菲菲陈晓燕许振成张雨葵
关键词:复合人工湿地低浓度有机污染物
一种多功能微波光化学反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微波光化学反应装置,属于微波光化学反应器领域。该装置包括微波功率源、环行器及水负载、双定向耦合器和微波光反应腔体,其还包括微波激励发生器,其一端连接微波功率源,另一端连接环行器及水负载;微波光反...
许振成鞠勇明吴英海刘旺陈晓燕林必桂
文献传递
围滩吹填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05年
以江苏省苏州太仓港口开发为例,研究涉水工程所造成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包括对水质、河势和水生群落的影响。泥沙测验结果表明,泥沙含量在局部地区偏高,而施工区附近距岸约80m处水域含沙量与工程所在江段平均含沙量为相同的数量级;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污染物的扩散,CODCr的最大影响污染带范围为排污口以下14m,石油类浓度增量值0 01mg/L的分布范围为排污口以下6m;采沙区附近局部区域流态有所变化,该江段的总体流态基本不发生变化;工程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吴英海朱维斌陈晓华李一平
关键词:水环境泥沙悬浮物
OOMAS模型在太湖水环境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本研究依托国家'十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与水华形成机理'子课题'水文因子对水华暴发的驱动作用',引入OOMAS(ObjectOriented Modeling ofAquatic Systems...
吴英海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
文献传递
太湖生态模拟系统构建与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湖泊生态系统模拟在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湖泊生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及其相关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回归模型、单一的营养盐平衡模型到目前复杂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湖泊生态模拟的原理、结构框架设计、功能、运行环境及参数等特性,借助太湖有关资料建立了太湖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太湖有很好的适应性。
张龙江张永春吴英海张毅敏
关键词:太湖
SM2在2种基质中去除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3年
研究了磺胺二甲基嘧啶(SM2)在草甸土(MS)、赤红壤(LRS)2种基质中随时间的浓度变化,分析了微生物、阳离子和pH等影响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在3组实验条件下进行振荡培养实验:(a)灭菌与未灭菌;(b)添加不同类型和强度的金属阳离子;(c)不同pH值。实验结果表明,SM2在MS中30 d的去除率(85.4%)高于在LRS中的去除率(70.0%);在灭菌的MS和LRS基质中30 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7.5%和32.5%;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和离子价态的增高,SM2在MS和LRS中去除量相应减少;接触反应1 d后,pH=5时2种基质对SM2的去除量最大,pH>7时SM2的去除量迅速下降,pH=9时SM2在MS和LRS中的去除率与pH=5时相比分别减少13.7%和12.1%。
吴英海方建德韩蕊方晓航吴艳阳张雨葵
关键词:抗生素基质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法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评价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对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方法.因此,本研究以珠江广州段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基础,综合运用相平衡分配法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并结合概率风险表征对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PAHs固液相分配过程.通过对不同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建议首先采用相平衡分配法将沉积相暴露浓度分布转化为孔隙水暴露浓度分布,再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水体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后续评价,其中毒性数据应优先选择慢性毒性数据.
吴艳阳吴群河罗昊张恒军吴英海张仁铎许振成
关键词:沉积物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海绵铁和陶粒填料生物膜净化微污染河水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以海绵铁和陶粒为填料进行生物膜原位净化城市微污染河水的效果研究,考察了2种填料分别在饱和DO和低DO含量条件下,以及海绵铁在低DO含量条件下减小HRT和陶粒在无曝气条件下,对NH_4^+-N、TN、TP和COD的处理效果和填料的筛选并探讨了机理。结果表明,增大曝气能保证DO含量饱和,但会对生物膜产生冲击而影响载体表面生物膜量。陶粒和海绵铁分别在第23天和第56天挂膜成功,陶粒比海绵铁挂膜速度快得多。为防止海绵板结现象,可将海绵铁按40%的体积填充率分散装入直径9 cm左右的网状聚酯纤维球内。海绵铁在持续运行期间去除效果总体优于陶粒,在低DO含量条件下更适合用来改善河水水质。
万琼吴仪王信王信吴英海魏东洋
关键词:陶粒填料原位净化微污染河水DOHR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