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 作品数:20 被引量:330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理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更多>>
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孔隙结构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2022年 土壤团聚体在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团聚和破碎过程,形成不同大小分布的团聚体。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会改变土壤孔隙结构,影响各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周转。选择三种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的红壤(不施肥,CK;施低量有机肥,LM;施高量有机肥,HM),过不同大小孔径筛(5 mm,S_(5);2 mm,S_(2);0.5 mm,S_(0.5))改变团聚体的大小分布,然后填装土柱(直径2.9 cm、高度4 cm),填装容重为1.3 g·cm^(-3)。利用X射线显微CT(Computed Tomography)成像技术分析土壤的孔隙结构,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表明,团聚体大小对孔隙结构有极显著的影响。相较于S_(5)和S_(2)处理,S_(0.5)处理土壤的大孔隙度(>16μm)降低了83.0%~93.9%,孔隙连通性降低了95%以上。而S_(5)和S_(2)处理的大孔隙度和孔隙连通性只在HM土壤中有显著差异,在CK和LM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团聚体大小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显著影响。团聚体破碎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在CK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64.2%和79.1%;在H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S_(5)和S_(2)分别高19.3%和14.1%。与之不同的是,在LM土壤中,S_(0.5)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S_(5)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受到孔隙结构的影响。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16~30μm孔隙的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团聚体大小分布的变化改变了土壤的孔隙结构,大团聚体破碎降低了填装土柱的大孔隙度。团聚体破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矿化,一部分原因是释放出了被保护的有机碳。此外,团聚体大小改变导致的孔隙结构变化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荣慧 房焕 张中彬 蒋瑀霁 赵旭 单军 彭新华 孙波 孙波关键词:红壤 土壤团聚体 孔隙结构 土壤有机碳矿化 添加生物质黑炭对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6 2012年 本研究通过室内恒温恒湿控制试验,研究添加黑炭、秸秆在分解过程中对土壤抗破碎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生物、物理特征的影响。黑炭是在400℃缺氧状态下水稻秸秆焚烧而制成的。实验包括不添加任何物料的对照(CK)、添加黑炭(BC)、黑炭+氮磷钾肥(BC+NPK)、秸秆(Straw)、秸秆+氮磷钾肥(Straw+NPK)等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5天恒温(25℃)恒湿(田间持水量的40%)培养,黑炭分解速度很慢,通过换算,其周转周期约为1400年,而秸秆周转周期仅为7年,配施氮磷钾能加速黑炭和秸秆的分解。添加黑炭没有提高土壤抗破碎能力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0.05),而秸秆则相反(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黑炭不能像其他有机物料一样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结构稳定性。 叶丽丽 王翠红 周虎 彭新华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 团聚体稳定性 免耕对稻油轮作系统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2021年 为探明免耕对稻油轮作系统土壤结构的影响,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4a的耕作试验(2016—2019),采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常规土壤物理分析方法,研究了旋耕和免耕对水稻土0~25 cm土层土壤结构的影响。与旋耕相比,免耕处理对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无显著影响,但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2 mm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不同耕作方式改变了土壤大孔隙度和孔隙大小分布,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增加了0~5和5~10 cm土层各个孔径范围内(>25μm)的大孔隙度,其中0~5 cm土层300~500μm孔径的大孔隙显著增加了70.5%,5~10 cm土层25~300和300~500μm孔径的大孔隙分别增加了82.8%和167.2%(P<0.05)。研究表明,稻油轮作系统免耕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大孔隙度,改善水稻土结构状况。 刘玲玲 李超 房焕 赵杨 张中彬 彭新华 尹力初 周虎关键词:免耕 水稻土 孔隙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玉米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江西进贤旱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养分吸收与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pH值下降,不合理施肥使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缓解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效养分含量。(2)与对照相比,N处理降低了玉米籽粒、穗轴、秸秆和根茬的生物量,而均衡施肥(NPK、2NPK)及有机肥处理(NPKOM、OM)使玉米籽粒增产1.1~2.9倍,并提高了其他器官的生物量。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及N、P养分对玉米籽粒的产量影响显著,土壤K养分对玉米生物量影响相对较小。(3)玉米对N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籽粒和秸秆,分别占总吸N量的41.8%~61.3%和30.3%~48.4%,P在籽粒中的吸收量高达61.8%~73.9%,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秸秆,占总吸K量的51.4%~67.9%。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则显著促进了作物各器官对养分的吸收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养分的收获指数为P>N>K。 颜雄 彭新华 张杨珠 周虎 余喜初 王雪芬 谢平关键词:长期施肥 养分吸收 红壤 一种多用途流动分析仪进样托盘装置 一种多用途流动分析仪进样托盘装置,包括一组托盘,每组托盘由至少一块6×10孔位、12×10孔位、18×10孔位规格类型的托盘组成,所有规格类型托盘的顶高为8cm,孔径为1.5cm,横向纵向步长都为2cm,定位脚间距长宽为... 涂勇辉 唐昊冶 李晓鹏 胡文友 周虎 倪俊文献传递 X射线对我国两种典型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能够原位、无损伤的解析土壤物理结构,有望与土壤微生物研究结合,以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由于土壤的高度异质性,X射线扫描和土壤微生物分析应为同一样品,但是关于X射线扫描后的土壤样品是否兼容土壤微生物分析却鲜有报道,即X射线扫描是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群落尚未明确。【方法】本研究采集我国华北地区潮土和亚热带红壤,利用平板计数、微量热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X射线扫描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热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X射线辐射显著降低了2种土壤中活体细菌的数量,同时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也发生改变;在分子水平上,基于细菌16S r RNA基因的高通量数据显示2种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指数发生了变化,而其群落结构均无改变。【结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并不兼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但可兼容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俎千惠 房焕 周虎 张建伟 彭新华 林先贵 冯有智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微量热 高通量测序 基于同步辐射显微CT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土团聚体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江西进贤长期定位试验田,采用上海光源的生物成像线站显微CT技术扫描3-5 mm土壤团聚体,获得分辨率为3.7 μm的切片图像,并运用3DMA_Rock软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构建孔喉网络模型,定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CK、NPK、NPKOM)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三维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土壤孔隙度、比表面积、孔喉数量和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值分别下降了31.6%、28.8%、15.1%和12.6%,说明长期单施无机肥可导致土壤团聚体结构退化;而NPKOM处理则显著增加了以上的指标值(分别增加了77.6%、68.4%、182.8%和14.4%),说明长期无机有机肥配施能改善土壤团聚体的微结构,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功能,提高土壤的肥力质量。 李文昭 周虎 陈效民 彭新华 余喜初关键词:长期施肥 团聚体 微结构 孔隙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玉米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区域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以淮北平原作为调查区域,对砂姜黑土区48个样点的玉米产量及0~20 cm耕层土壤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涡阳县东、西部,蒙城县南部和怀远县北部,玉米产量多在8.7 t/hm^(2)以上,土壤容重较小;而在蒙城县北部,玉米产量多在7 t/hm^(2)以下,土壤容重最大,平均达到1.6 g/cm^(3)以上。涡阳县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平均值达到15.4 g/kg,较怀远县和蒙城县分别增加了28.3%和55.9%。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随玉米产量等级变化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耕层土壤穿透阻力(r=–0.348,P<0.05)、土壤容重(r=–0.484,P<0.01)呈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r=0.421,P<0.01)呈正相关。因此,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该区玉米产量的关键因子。 熊鹏 郭自春 李玮 张中彬 王玥凯 周虎 曹承富 彭新华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碳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碳氮矿化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19年 水稻土有机碳、氮矿化过程对水稻土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施肥措施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结构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施肥(CK)、施用常量化肥(NPK)、2倍化肥(NPK2)和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等处理下水稻土碳氮矿化特征,并研究了其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PKO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V0.05),而单施化肥处理(NPK2和NPK)则同CK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均为NPKOM>NPK2>NPK>CK处理,其中NPKO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V0.05),而后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氮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同土壤碳矿化的规律一致,NPKOM、NPK2和NPK处理累积矿化氮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10.0%、29.4%和8.8%,矿化率分别提高110.8%、25.6%和13.0%。单施化肥处理(NPK和NPK2)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降低了 17.1%和15.5%,而NPKOM处理则增加了 1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矿化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而与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无直接关系。在今后研究中,应重点分析土壤孔隙结构与有机碳氮周转的关系。 李奕 刘玲玲 房焕 李大明 柳开楼 彭新华 彭显龙 周虎关键词:水稻土 一种有机肥深施机具 一种有机肥深施机具,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储料箱、传动与搅拌装置、承重牵引装置和深施装置,所述传动与搅拌装置包括变速箱底座、变速箱、传动轴、搅拌装置、传动齿轮组和链条;所述承重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架和承重梁,所述牵引架一... 张中彬 周虎 彭新华 王凤军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