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稻株高差异与光温生态敏感性的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27个基因型品系在广州和湖北荆州两地试验,研究用始穗期的变化反映水稻光温敏感性,即用短日促进率反映水稻不同材料的光温敏感性,并研究了光温敏感性与始穗期株高差异(成始株高差)的关系,初步表明成始株高差越大的材料,光温敏感性也越强。该研究结果对筛选广泛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材料,对材料光温生态敏感性进行分类分级,增加广适性品种选育的准确性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提供了简易测定的方法。
- 唐志明李晓方庄国富金晓春卢东柏
- 关键词:水稻生态适应性
- 水稻叶绿素变化与感光性和感温性关系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水稻叶绿素变化与叶片衰老紧密联系,影响叶绿素变化有高温、强光等因素,但叶绿素变化与感光性和感温性方面的研究很少,为试图分析这两者间的联系,同时分析叶绿素含量本底与叶绿素变化间的联系,分别通过35个、133个材料在广州和湖北荆州两地多组试验,研究始穗期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化,即利用出穗促进率,反映水稻不同材料的感光性和感温性,进一步研究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关系。此外,对叶绿素含量本底不同的材料,按高低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类型材料叶绿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始穗后的第14天到第18天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减少百分率与出穗促进率呈显著的正相关,35、133个材料分别对应的相关系数是0.5093、0.3036。同时试验还表明,叶绿素含量本底高的材料,在始穗后第9~13天其叶绿素降低幅度较本底低的材料小,而在第14~18天降低幅度反而大,差异达显著水平。叶绿素高低两组材料分开进行出穗促进率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相关分析,表明低SPAD值组的相关系数更高,达极显著水平。始穗后第14~18天叶绿素变化与感光性和感温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期叶绿素变化可以作为反映感光性和感温性的指标。
- 唐志明李华军卢东柏李志新李晓方杨俊
- 关键词:水稻生育期叶绿素SPAD值
- 一种用于稻田肥料试验的间隔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稻田肥料试验的间隔方法,是在施肥处理前,以竹竿插入泥中做成架体,将塑膜对称于架体盖下,重叠后压入泥中,成为覆膜架,由此作为间隔的阻隔墙。本发明可以很容易地提高阻隔墙的高度,而且使用中高度不会变化,使阻...
- 邢丹英张似松曹凑贵雷昌云金明珠许凤英杨伟明唐志明
- 文献传递
- 作物性状序列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
- 2010年
- 通过引进的数学和数理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常异花授粉作物油菜和自花授粉作物水稻品种和杂交稻的品质产量有关性状的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各性状潜在的规律。研究油菜种子物质积累过程表明除油份积累过程以外,其他物质的积累明显由自变量的3次函数决定,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可溶性糖含量(SC),油份含量(OIL)和干物质(DW)序列的简单指数平滑模型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蛋白质(PRO)和纤维素(fible)线性模型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三磷酸腺苷(ATP)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ATP作为许多物质代谢的基本能量供应者,参与的过程极为复杂,目前难以找到合适的数量模型。对水稻叶面积生长数据时间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油菜种子数据具有明显的不同,油菜全是指数平滑和线性趋势模型,而水稻则在15个序列中,只有6个序列表现为指数平滑或线性趋势模型,其他全部为跳减趋势的指数平滑模型。除不育系模型比较特殊外,恢复系、杂种1代、多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材料的单叶重都符合跳减趋势指数平滑模型。这个结果表明了水稻单叶重的基本变化规律。而且恢复系与杂交F1的模型在3个性状上都一致,用恢复系和不育系序列对杂交稻的序列进行模拟,都是以相应变量恢复系的作用为主,不育系的作用较小。说明在水稻叶片生长特性上,恢复系对杂交稻发挥决定的作用。
- 李晓方刘彦卓刘志霞卢东柏毛兴学方正武李志新唐志明
- 关键词:时间序列分析水稻油菜
- 水稻多基因型和单基因型品种抗病性及群体内稻瘟菌遗传多样性初析被引量:8
- 2010年
- 利用多基因型集成品种群体(由多个类似表型的单基因型品种或品系组成)和单基因型品种群体,分析两种群体中的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发病情况。将这两种群体植株上所采集标样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获得各菌株指纹图谱,并将其划分为若干单元型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稻瘟菌多样性指数范围在集成品种群体内为0.521~0.603,在单一品种群体内为0.319~0.705,说明两种群体内的病菌多样性没有差异,稻瘟菌多样性在抗性弱的品种内低,抗性强的品种内高。病害调查结果表明,集成品种的实际病穗率低于预期发病率,差异极显著。由于集成品种群体中含有抗性强材料阻止了致病菌的扩散,从而控制了病害。进一步证实了种植集成品种是一条控制稻瘟病的有效途径。
- 唐志明金晓春李晓方刘彦卓刘志霞卢东柏毛兴学高云卢德城
- 关键词:稻瘟病水稻
- 不同硒源对芝麻富硒效应的影响被引量:8
- 2005年
- 芝麻品种豫芝10号施用不同含硒量的硒矿粉、富硒复混肥(含硒复混肥)、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形态的硒源均能提高芝麻的含硒量,施入3种不同形态硒源的芝麻植株含硒量为0.216mg/kg~0.614mg/kg,比对照的0.108mg/kg高120.65%~456.11%,平均提高了277.5%;②芝麻不同部位的富硒效果不同,籽粒>荚>叶>根,生殖器官优于营养器官;③营养器官中较成熟的叶片含硒量大于较幼嫩的叶片,说明芝麻的富硒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④在当季的芝麻栽培中,施用Na2SeO3的芝麻籽粒中含硒量平均为1.1185mg/kg,富硒复混肥处理平均为0.6545mg/kg,富硒矿粉处理为0.4390mg/kg,比对照(0.1640mg/kg)增加167.7%~582.0%,平均增加345.9%。3种硒源的当季效果依次为Na2SeO3>富硒复混肥>富硒矿粉;⑤用Na2SeO3溶液根外追施,其适宜、经济有效的浓度为50mg/kg~100mg/kg,超过350mg/kg时,芝麻叶片灼伤严重,籽粒含硒量降低。
- 邢丹英金明珠胡蔚红刘运谷邓端成唐志明
- 关键词:不同硒源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