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商鸿生

作品数:262 被引量:1,663H指数:2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3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2篇农业科学
  • 24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5篇小麦
  • 55篇锈病
  • 54篇条锈病
  • 45篇抗病
  • 42篇锈菌
  • 40篇抗病性
  • 38篇条锈菌
  • 29篇抗条锈
  • 26篇霉病
  • 22篇全蚀病
  • 22篇抗条锈性
  • 21篇病菌
  • 21篇赤霉
  • 21篇赤霉病
  • 18篇叶枯病
  • 18篇小麦条锈病
  • 18篇小麦条锈菌
  • 18篇枯病
  • 18篇病原
  • 17篇小麦赤霉病

机构

  • 146篇西北农业大学
  • 10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宁夏农林科学...
  • 5篇浙江大学
  • 5篇洛阳农业高等...
  • 4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湛江海洋大学
  • 2篇天水市植保植...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宁夏职业技术...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渭南职业技术...
  • 1篇西北林学院

作者

  • 260篇商鸿生
  • 54篇李振岐
  • 46篇井金学
  • 24篇王美南
  • 21篇康振生
  • 21篇王树权
  • 19篇康业斌
  • 15篇马青
  • 13篇陆和平
  • 12篇杜昱光
  • 11篇赵小明
  • 10篇张文军
  • 9篇胡小平
  • 9篇商文静
  • 8篇牛永春
  • 8篇李玥仁
  • 7篇孙辉
  • 7篇王保通
  • 7篇袁红旭
  • 6篇刘常宏

传媒

  • 45篇西北农业大学...
  • 29篇西北农林科技...
  • 29篇植物病理学报
  • 20篇西北农业学报
  • 12篇草业学报
  • 10篇植物保护学报
  • 9篇植物保护
  • 7篇西北植物学报
  • 7篇植物检疫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真菌学报
  • 5篇中国植保导刊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草业科学
  • 4篇麦类作物
  • 3篇植物生理学报...
  • 3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菌物系统
  • 3篇作物品种资源
  • 3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7
  • 13篇2006
  • 15篇2005
  • 12篇2004
  • 9篇2003
  • 14篇2002
  • 13篇2001
  • 18篇2000
  • 12篇1999
  • 8篇1998
  • 13篇1997
  • 21篇1996
  • 12篇1995
  • 16篇1994
2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同工酶分析被引量:22
1995年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我国小麦条锈菌11个主要流行生理小种及美国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夏孢子提取物中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谷草酰胺转氨酶、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具有同工酶表型异质性,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单孢系间或不同地理来源的菌系间同工酶表型相同,即生理小种群体内部可能具有同工酶表型同质性。依据同工酶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将所测的中国小麦条锈菌的11个生理小种划为5个类群:A群(条中8号)、B群(条中10号)、C群(条中17号)、D群(条中19、22、23、25、27、26号)、E群(条中28、29号),它反映出小种间遗传基础的相似性及演化特点。结合对美国条锈菌菌系同工酶测定,并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比较,揭示出中国小麦条锈菌具有独特的同工酶表型。同工酶表型分析是研究锈菌毒性变异的一个有力工具,建议建立起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菌系多种同工酶标准图谱,用作研究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和群体遗传学的参照系。
王凤乐商鸿生季振岐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同工酶
秦岭地区白粉寄生孢的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被引量:7
2007年
为了明确我国秦岭地区白粉菌寄生孢的资源状况并进一步筛选开发对植物白粉病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作者于2002~2003年对秦岭地区陕西境内的秦岭北坡、渭河两岸及渭北旱原三个不同生境内白粉菌侵染植株标样上的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进行了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白粉菌侵染的旋花科、伞形科、唇型科、菊科、车前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鸭跖草科、凤仙花科、葫芦科、锦葵科、玄参科、蔷薇科、大戟科、茄科、卫矛科、葡萄科、木通科、槭树科、蝶形花亚科等21科(亚科)植物的1145份标样中发现白粉寄生孢菌株39个。白粉寄生孢分离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及氮源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为20℃,pH为6.0,采用葡萄糖作碳源及L-甘氨酸作氮源时菌株生长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地区有丰富的白粉寄生孢自然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生物学特性测定显示出其存在的多种生理类群也为进一步从分子角度研究白粉寄生孢遗传机制,进而从大量菌株中开发用于防治白粉菌的生防制剂提供依据。
高立强杨家荣商鸿生李随远俞征
关键词:自然分布生物学特性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菌丝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4
1993年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入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入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J庄约兰R罗林格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菌丝
小麦由水分胁迫诱导的抗条锈性被引量:1
2004年
以一批在条锈病流行条件下具有保产能力的“耐病”品种和典型感病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病株水分关系的变化。结果发现,这些“耐病”品种具有水分胁迫所诱导的抗病性。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呈亲和反应,但在水分胁迫时逆转为不亲和反应。病叶蒸腾作用在初期有轻微升高,其后病叶蒸腾速率、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和水势渐趋健叶水平,并具有较健叶更低的渗透势和更高的压力势,保持了有效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在水分胁迫时,病叶蒸腾速率急剧升高,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水势、压力势和渗透势大幅降低,完全丧失了控制水分散失和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
商鸿生李玥仁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基因诱导抗条锈性
小麦对全蚀病的抗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1997年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它通过破坏寄主植物的根系使植株提前枯死,出现白穗现象。该病在我国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经济有效途径。为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抗全蚀病的研究进展。
刘常宏井金学商鸿生
关键词:小麦抗病性全蚀病
小麦重要抗源和后备品种对条锈菌突变菌株抗性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3
1995年
用小麦条锈菌集中29号的7个突变菌株测定了我国42个重要抗源品种和52个衍生品种及47个区(预)试品种。结果表明,8个抗源品种对野生菌系和突变菌株仍保持免疫到中抗反应,以长穗偃麦草和6828-0-6-1-1为抗源的品种抗锈稳定性较好,4个区试和3个预试品种抗锈稳定性也较好。并对这些抗源的利用和后备品种的推广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
井金学商鸿生李振岐
关键词:抗源品种小麦条锈菌突变菌株
小麦条锈病罹病叶片核酸水解酶活力的变化被引量:4
1995年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后,亲和反应寄主叶片RNase活性,分别在潜育期和产孢期呈双峰型增长;不亲和反应叶片RNase活性在侵染初期高于健康对照,但低于亲和性反应,其后随着病程发展,近免疫反应叶片RNase活性与对照相同,而中度抗病反应叶片也呈双峰增长,峰高及峰延续时间不同于亲和性反应。条锈菌侵染对DNase活性影响较小,亲和反应叶片仅在产孢阶段DNase活性有所增强,中度抗病反应叶片在显症时活性增强。
张慧商鸿生李振岐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指标模型被引量:1
1995年
经过推导,得出小麦赤霉病的两类药剂防治指标模型.在保证品质、收支有余的条件下,第一类模型附加产投比较佳、净收益最佳原则,第二类模型附加产投比最佳原则.灵敏度分析和合理性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可做为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的决策工具.同时,给出了两类模型的BASIC计算程序.
张文军商鸿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数学模型
高尔夫果岭上草坪灰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被引量:9
2008年
2003—2005年从西安亚健国际高尔夫球场和郑州21世纪高尔夫练习场的果岭上采集到草坪灰斑病样品,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和菌株鉴定,并进行了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株分离物优势菌群为弯孢霉,分离频率为77.1%。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回接后发病株率达80%以上,并产生与田间相类似的症状,病株上获得的其他分离物均不能导致灰斑病症状的出现,证实高尔夫果岭灰斑病是由弯孢霉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最适pH值和温度范围分别为6~8和25~30℃。
石仁才商鸿生张敬泽
关键词:匍匐翦股颖灰斑病
灰葡萄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和除草活性成分分离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分别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灰葡萄孢毒素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用浸渍法测定其杀虫活性,以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阻为指标测定其除草活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毒素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2%、61.6%和56.4%;对马铃薯环腐病和白菜软腐病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和9 mm;对杂草和禾本科作物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在供试植物出苗3 d后喷施毒素,24 h对反枝苋和牵牛花等双子叶杂草幼苗毒杀活性达100%,而对禾本科的作物影响很小;对黏虫、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杀伤活性很小。用柱层析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312 nm有最大吸收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100 mg·L-1浓度下可以完全抑制反枝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王惠董金皋商鸿生
关键词:灰葡萄孢毒素抑菌活性除草活性杀菌剂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