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刚
- 作品数:85 被引量:56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基于长条带InSAR的巴颜喀拉块体中部断裂带地壳形变场研究
- <正>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青藏高原连续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如1997年玛尼地震(Ms7.5)、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Ms8.1)、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M...
- 左荣虎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
- 利用SAR图象偏移量估计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近断层形变
- <正>InSAR技术具有获取高精度连续形变场的优势。汶川地震后,我们利用InSAR技术获得了此次地震形变场的整体形态、主要形变范围及发震断层的位置等重要信息。但在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由于形变梯度过大而导致了严重的干涉相位失相...
- 屈春燕刘云华单新建张国宏宋小刚张桂芳郭利民徐小波
- 2023年大地测量学领域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介绍了大地测量学领域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申请、评审和资助等情况,从研究方向、依托单位等角度对申请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了词云分析。2023年度集中受理项目申请共计534项,较2022年度增加了3.1%。截至2023年10月底,共116项项目获得资助。关键词词云分析结果显示,大地测量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仍主要围绕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种支撑技术展开,卫星精密定位、定轨、导航及应用、InSAR技术及应用以及青藏高原物质迁移和气候变化研究是目前热点研究领域。
- 程惠红宋小刚
-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金大地测量学
- 基于InSAR和GPS的海原断裂东段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计算
- 本文以海原断裂东段(104.75E-106.75E ,35.25N-38.25N)为研究区域,收集ENVISAT ASAR 2003-2010年的InSAR数据和1998-2004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采用...
- 姜宇宋小刚单新建
- 关键词:地震观测速度场应变率场
- 文献传递
- Web环境下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Web环境下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存在诸多技术难点。相对单机及局域网环境,Web环境下的网络响应时间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维可视化的实际效果。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三维建模效率和三维模型数据量两方面入手,在分析现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房产测绘信息特点,提出了基于模型库的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场景实时构建方法、基于模块化和参考复用的三维建模方法,进而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Web环境下房产测绘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得以实用化。实验系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用性。
- 程亮张友静龚健雅宋小刚
-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WEB模型库模块化
- 基于PSInSAR技术的海原断裂带地壳形变初步研究被引量:34
- 2011年
- 常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受时间、空间失相干的严重制约和和大气延迟等相位误差的影响,难以实现对长期累积微小地壳形变场的有效探测.PSInSAR技术克服了常规DInSAR的局限性,能够高精度监测微小地壳形变.本文首先介绍了PSInSAR技术的算法模型和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二维线性相位模型,对时序干涉图象上相干点目标的差分干涉相位进行回归分析,逐次消除大气延迟、轨道残余和地形残余等相位误差,提取出准确可靠的形变相位,进而得到相干点目标上的累积形变量和形变速率.在此基础上,以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为实验研究区,利用2003~2009年的21景ENVISAT ASAR数据,采用上述相干点目标处理方法进行了海原断裂带地壳微小形变的探索性研究,得到海原断裂东段绝大多数高相干点的形变速率在6~7 mm/a,2003~2009年共6.3年累积位移平均值约为4.2 cm,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这一结果与GPS,库仑应力反演和地质学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PSInSAR技术在长期累积微小地壳形变探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探测震间微小形变,获取地震形变异常的有效途径之一.
- 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郭利民
- 关键词:PSINSAR点目标地壳形变
-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建——以小浪底大坝为例被引量:6
- 2005年
- 针对现有的大坝安全监控系统中存在的历史数据量大、难以集成和访问数据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了大坝安全监测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以小浪底大坝安全监测数据仓库设计与构建为例,设计了数据仓库系统的框架结构,详细介绍了大坝安全监测数据仓库的设计方法和具体步骤,着重研究了主题域及其内容的确定、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数据集成、数据的访问设计和维护等内容,最后还分析了基于DTS的小浪底大坝安全监测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方法和步骤.
- 黄红女华锡生宋小刚
-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控数据仓库数据集成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观测、机制与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认识与挑战
- 2021年
- 2001年M_(W)7.8昆仑山地震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同震破裂产生的巨大应力扰动驱动控制着显著震后形变。二十年尺度的大地测量数据记录了地震后长时间、大范围、时空依赖的震后形变演化过程及差异,揭示了昆仑山地震破裂段复杂的断层分段震后运动学特征、分段摩擦性质差异和青藏高原中北部岩石圈流变性质/结构横向各向异性。本文简要回顾昆仑山地震后基于二十年尺度时序InSAR和GPS的震后形变观测方法和时空特征,特别是时空密集的InSAR观测,是该构造区震后GPS观测的重要补充及其不可替代的观测手段;总结大范围震后形变模拟方法及其揭示的震后运动过程、多种动力学机制及其关系。最后总结提出昆仑山地震震后形变20年研究取得的科学认识及尚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方面要持续性地对东昆仑断裂带大范围地表形变进行观测研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震后形变模型,进一步深化对该断裂带地震周期形变、区域构造对周期形变控制作用、复杂断层运动时空演化机制的认识。
- 赵德政屈春燕单新建单新建张国宏龚文瑜龚文瑜
- 关键词:震后形变
- 基于Sentinel-1A/IW SAR数据的尼泊尔M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
- 本文利用Sentinel-1 A\IW模式数据观测到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形态,形变方向,形变值等均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学者用升轨的ALOS-2给出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 屈春燕左荣虎单新建张国宏宋小刚
- 关键词:地震观测同震形变
- 文献传递
- 基于InSAR和offset反演玉树Ms7.1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 <正>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震中位于N33.2°/E96.6°,震源深度14km,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1]。该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地块边界,南边川滇菱形地块持续...
- 宋小刚单新建汪荣江张桂芳刘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