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杰
- 作品数:38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阐释——评《时代生活的审美表意——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题材电视剧研究》
- 2024年
- 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代表,李磊教授的《时代生活的审美表意——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剧题材电视剧研究》将“改革开放”“都市剧”“审美现代性”“表意实践”进行关联,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美学层面的阐释。这种阐释包括了三个维度:一是在研究视野上,以中国特色为依据进行理性阐释;二是在艺术表达的分析中,提炼出“现代性体验”的特质,并将都市生活进行深描;三是在价值建构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书写”进行重审,并结合“文化诗学”的方法进行省思。借助都市剧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阐释是理论家对这个时代的发声,从而梳理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主张。
- 巩杰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审美现代性都市题材影视
- 1979年:中国电影的革故鼎新之变被引量:3
- 2014年
- 1979年中国电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电影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文革"时期的文艺专制变为文艺民主。与之相适应的电影理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变现为电影理论平台的建设和电影理论本体的创新。就电影本体而言,1979年的电影在题材范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影像语言形式创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1979年前后,中国电影的接受环境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中国电影评奖、评价体系、对外交流和传播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而,1979年是中国电影的革故鼎新之变,为新时期以后的中国电影开创了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格局。
- 巩杰
-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电影理论电影本体
- 英雄·精英·平民·草根——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的青年形象嬗变
- 2010年
- 纵观新中国60年电影,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影像表述的重要题材和母题。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以1979年为对称轴,可以分为前30年(1949-1979)青春电影和后30年(1979-2009)青春电影。1979年是青年形象塑造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一方面是英雄精英形象塑造时代的淡出,另一方面又是平民草根形象书写时代的淡入。前30年青春电影主要是对英雄精英的抒写与歌颂,"造人为神";后30年青春电影主要转变为平民草根的书写和再现,"还神为人"。人物由单纯崇高变得复杂猥琐,由乐观浪漫变得悲观沉痛,由青春阳光变得颓废迷惘。青年形象嬗变是在建国6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心转型下的凄然蜕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印记。
- 巩杰
- 关键词:青春电影
- 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的青年形象嬗变
- 2010年
- 从新中国60年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青春电影的青年成长一直是这一阶段电影抒写的主要方向和创作母题。新中国青春电影60年以1979年为对称轴,恰好可以把新中国电影分为前30年(1949-1979)青春电影和后30年(1979-2009)青春电影。以1979年为转折点,在青年形象塑造上一方面是英雄、精英形象抒写和歌颂时代的淡出,另一方面又是平民、草根形象书写和表述时代的淡入。
- 巩杰
- 关键词:青春电影青年形象新中国创作母题青年成长中国电影
- 从“他者”书写到“自我”表达——新世纪以来藏地题材电影空间呈现的“祛魅”与“还魂”被引量:9
- 2018年
- 藏地题材电影的藏地空间呈现,在外国(西方)导演、汉族导演和藏族本土导演的影像中展露出不同的面孔和形象。外国导演对藏地保持着"香格里拉"的神秘想象,塑造"高贵的野蛮人"形象,通过奇异民俗构建"乌托邦"世界的空间景象。汉族导演以主流化的国族视野,呈现出一个偏远、神秘、异质的边地景观,试图构建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和国家"边疆想象"的空间表达。显然,"他者"视野中的藏地空间呈现出媚俗化、歪曲化、遮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而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本土导演,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视野和自我书写的方式,体现出藏地本土话语抵抗的"祛魅",试图还原藏地空间的真实面目和文化"还魂",并对藏地空间的文化嬗变进行现代性反思。
- 巩杰
- 关键词:电影空间
- 中国电影“西部空间”的影像呈现与文化嬗变被引量:3
- 2017年
-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西部空间逐渐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和影像再现之中,西部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笔者试图由"西部电影"研究转向"电影西部"的研究,在丝绸之路视阈下探索电影中"西部空间"的生成、呈现及其文化嬗变问题。
- 巩杰梁英建
- 关键词:西部电影文化嬗变
- 诗性智慧与诗性品格的缺失--以小说为参照分析电影《白鹿原》被引量:4
- 2013年
-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 潘桦巩杰
- 关键词:《白鹿原》诗性品格诗性智慧电影小说陕西作家
- 环境制约下的别无选择——参照小说浅析电影《人生》被引量:1
- 2007年
- 一、主人公:身份拷问、角色错位与选择障碍高加林是一个悲剧角色,不是他失去了刘巧珍也拒绝了黄亚萍,而是他在人生中始终是一个被动无奈者。他没有改变人生命运的牢靠力量和手段。因而,
- 巩杰
- 关键词:小说
- 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转变与文化共同体重建
- 2018年
- 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为了反对和抵制长期以来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入侵,作为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艺术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勃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和体系重建。中国电影要在文化生态、作者观念、观众素养和评价评论等方面进行电影文化共同体重构,进而凸显电影作品的精神价值、民族文化和影像技艺,以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发展。
- 巩杰
-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共同体
- 《图雅的婚事》:西部电影跨文化传播启示录被引量:1
- 2021年
- 纵观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表现中国西部地区人文故事的电影题材屡见不鲜,但这些带着西部元素的早期中国电影并没有形成一种类型电影的气候。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西部片”这个概念,并对其做出了自己的构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西部片”的大量制作与发行,逐渐形成了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主要依托、以钟惦棐的中国“西部片”概念为理论指导、以导演吴天明为开拓者的中国西部电影鲜明的影像风格和特色表达,引起了海内外观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见表1)。
- 秦保群巩杰
- 关键词:西部电影早期中国电影《图雅的婚事》影像风格钟惦棐类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