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剑锋
- 作品数:12 被引量:87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金属热合头与陶瓷热合头对采血管热合牢固度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比较2种不同材质的热合头对采血导管热合牢固度的影响。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6年12月—2017年2月采集的部分全血共14 352袋,用同一型号热合机的2种材质热合头进行热合,比较两者离心后采血导管热合口的渗血率。结果金属热合头离心渗血率为1.65‰(12/7263),显著低于陶瓷热合头的4.80‰(34/7089,P〈0.05)。结论金属热合头比陶瓷热合头渗血率更低,采血导管热合牢固度更高,可以考虑把现有热合机的陶瓷热合头换成金属热合头,从而减少血液报废。
- 黄晓斌廖剑锋廖剑锋苏玮何博曾四海
- 关键词:血袋破损血液报废
- 干扰素λ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机体自发清除丙型肝炎病毒的关联性研究
- 目的国际上已有报导干扰素λ3(interferonλ3,IFNL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自...
- 黄可君黄杰庭游冉冉廖剑锋
- 文献传递
- 保存期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
- 目的通过对不同保存期机采血小板pH值、血小板计数、悬浮血小板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磷脂酰丝氨酸 (PS)、CD62P的检测,观察保存期机采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Baxter公司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
- 聂咏梅江朝富付涌水陶黎阳黄可君邓晶廖剑锋
- 文献传递
- 不同保存温度对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在不同保存温度,不同保存时间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10袋(200mL/袋)的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在采血后1h内留样10mL作为对照组样本;每份全血在无菌条件下平均分为2袋,作为2个实验组,热合封口。第1组保存于(4±2)℃,保存48h;第二组先保存于(22±2)℃,保存6h之后,转移到(4±2)℃保存42h。两个实验组分别在采血后6h,24h和48h留取样本。将对照组及实验组样本在取样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浆,于-18℃保存30d后,进行凝血因子Ⅴ(FⅤ)、凝血因子Ⅷ(FⅧ)、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的检测。结果:两组血浆在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期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在保存8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P<0.05)。在保存24h后,实验组血浆凝血因子Ⅷ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在采血后24h保存期内,血浆中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Ⅷ外,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Ⅶ活性均没有明显改变;凝血因子Ⅷ水平在4℃保存8h后下降14%;在保存24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30%;在保存48h后,凝血因子Ⅷ水平下降约40%。实验结果表明,在新鲜冰冻血浆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除非需要大剂量补充凝血因子Ⅷ(病人凝血因子Ⅷ水?
- 聂咏梅廖剑锋付涌水江朝富周豪杰陶黎阳
- 关键词:保存温度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 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分析在现有条件下机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出现的概率,为血液安全监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对798份机采血小板进行细菌污染检测,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798份血小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0.12%,经鉴定为放线菌。[结论]现有的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是安全的,采用Bact/Alert 3D微生物监测系统有助于监测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
- 曾四海付涌水廖剑锋
- 关键词:血小板安全输血
- 长期献血者血液中氧自由基氧化及防御能力和K^+的变化被引量:1
- 1995年
- 长期献血者血液中氧自由基氧化及防御能力和K~+的变化510095广州血液中心崔徐江,江朝富,廖剑锋,田兆嵩,冯肖霞当前,我国公民义务献血,无偿献血逐渐普及,但为满足大量的临床用血,依然有不少有偿献血者。这些献血者中许多人长期持续献血多年,对他们的机体?..
- 崔徐江江朝富廖剑锋田兆嵩冯肖霞
- 关键词:输血疗法献血者血源管理血液
- 常温保存期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保存期机采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方法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8人份,22℃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0、1、3和5d,在100级超净台内取样10ml,进行血小板计数、pH值、乳酸脱氢酶(LDH)、血小板凋亡数及CD62P表达的检测。结果在0、1、3和5d的Plt没有显著性差异;pH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d与3d和5d相比,LDH有显著性差异;0d与第1、3、5d相比,血小板凋亡数有显著性差异;0d与1d、5d相比,CD62P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血小板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机采血小板的pH值下降;LDH水平逐步增高;血小板凋亡数逐渐增高;CD62P的表达也逐渐增高,激活的血小板数增多。
- 聂咏梅付涌水江朝富陶黎阳周豪杰邓晶黄可君廖剑锋徐国胜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
- ABO血型初筛错误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被引量:23
- 2010年
- 目的对ABO血型初筛错误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方法对初筛血型和实验室检测血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初筛错误血型分布差异明显,"AB"型错判为"A"型、"A"错判为"O"型、"B"错判为"O"型最多;献血点分布差异明显,流动献血车和上单位采血错误率高。结论应重视血型初筛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减少血型初筛错误率,从而保证血液安全。
- 徐国胜黄可君游冉冉曾四海廖剑锋
- 关键词:初筛正定型反定型
- 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为推广1次献血400 ml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广州市6个城区流动献血车的献血情况,计算无偿献血者中1次献血200 ml或400 ml者的比例,对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6个城区流动献血车的总献血人数为289 730。其中,献血200 ml的有59 831人,占总献血人数的20.65%;献血400 ml的有229 899人,占总献血人数的79.35%。献血量200 ml的献血者中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76 6%)显著高于献血量400 ml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50 5%)(P<0.05)。结论 1次献血400 ml的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1次献血200 ml者,为提倡献血量从200 ml到400 ml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 邱斌曾祥凤廖剑锋邓学成
-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献血量
- 干扰素λ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机体自发清除丙型肝炎病毒的关联性研究
- 黄可君黄杰庭游冉冉廖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