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丹

作品数:31 被引量:104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胆道
  • 9篇儿童
  • 8篇胆道闭锁
  • 8篇闭锁
  • 7篇预后
  • 7篇诊治
  • 7篇术后
  • 6篇手术
  • 6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5篇小儿
  • 4篇诊治分析
  • 4篇外科
  • 3篇带教
  • 3篇胆管
  • 3篇医学生
  • 3篇直肠
  • 3篇囊肿
  • 3篇结肠
  • 3篇巨结肠

机构

  • 3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1篇张丹
  • 26篇陈亚军
  • 25篇庞文博
  • 24篇王增萌
  • 21篇彭春辉
  • 15篇沈秋龙
  • 15篇吴东阳
  • 12篇张廷冲
  • 12篇王凯
  • 7篇王丽
  • 2篇黄心洁
  • 2篇王丽
  • 2篇舒俊
  • 1篇邱晓红
  • 1篇陈永卫
  • 1篇李万福
  • 1篇齐翔
  • 1篇王焕民
  • 1篇冯欣
  • 1篇邢国栋

传媒

  • 18篇中华小儿外科...
  • 5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第十届全国儿...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哑铃型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哑铃型肠系膜淋巴管瘤(mesenteric lymphangioma,M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式。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哑铃型ML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为(4.7±2.8)岁;多以腹痛(13例)和呕吐(11例)为主要症状,术前进行腹部B型超声检查,15例均提示腹部包块,9例诊断为ML;9例完善腹部CT检查的患儿中6例诊断为ML;患病时间范围为21 h至2年。分析总结该类型ML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15例患儿中,10例进行了急诊手术,5例选择行择期手术;其中7例进行腹腔镜囊肿切除术,3例进行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5例进行开腹手术。术中可见15例患儿有11例合并并发症,其中9例合并肠扭转,3例合并囊内出血、感染,3例合并肠梗阻。13例患儿将肠系膜囊肿及所属肠管一并切除,切除肠管长度范围为5~50 cm;1例予肠系膜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囊肿开窗引流术;1例单纯切除肠系膜囊肿。对肠扭转患儿予扭转复位后均未见肠管坏死。出院后对所有患儿随访6~54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哑铃型ML多以急腹症就诊,常合并并发症,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谢川平严佳虞陈亚军彭春辉庞文博张丹王增萌吴东阳王凯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管瘤哑铃型
小儿不同级别闭合性胰腺损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及预后。结果 42例中,男33例,女9例,年龄1.6~14岁,低级别胰腺损伤(Ⅰ级、Ⅱ级)25例,高级别胰腺损伤(Ⅲ级、Ⅳ级、Ⅴ级)17例。低级别胰腺损伤患儿中,1例死于多发伤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4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高级别胰腺损伤患儿中,1例死于合并肝挫裂伤和下腔静脉撕裂所致的失血性休克后DIC;1例急诊行胰头端胰腺结扎+胰体尾部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出现假性胰腺囊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15例早期给予保守治疗,对并发顽固假性胰腺囊肿的患儿选取合适的引流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1)儿童闭合性胰腺损伤发病率低,症状隐匿,不合并其它组织脏器损伤的单纯性胰腺损伤往往损伤级别较高,更容易延误诊治,腹部超声是良好的筛查手段;(2)单纯的胰腺损伤通常不会危及生命,早期保守治疗,后期针对并发顽固假性胰腺囊肿的患儿,个性化选择合适的引流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张丹陈亚军王增萌黄心洁庞文博沈秋龙吴东阳王丽
关键词:假性胰腺囊肿儿童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总结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经验,并分析其长期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6例胆道闭锁Kasai手术后胆管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初次胆管炎发作时初始治疗用药情况分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组(17例)、美罗培南组(12例)以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37例),根据治疗后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15例)、无复发组(51例)。按照不同分组方法进行疗效(初次胆管炎疗效)及远期预后(胆管炎治愈率和5年自体肝生存率)的评估与比较。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美罗培南组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三组胆管炎患儿经初始用药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41.2%、75.0%和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组(89.2%vs.41.2%,χ^(2)=13.982,P<0.001)。就远期预后而言,复发组总体治愈率较无复发组低(40.0%vs.88.2%,χ^(2)=15.356,P<0.001),无复发组5年自体肝生存率明显优于复发组(82.8%vs.41.5%,χ^(2)=7.993,P=0.005)。结论早期优化胆道闭锁Kasai手术后胆管炎的治疗,有利于实现患者远期自体肝生存,Kasai手术后胆管炎发作可首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多次发作胆管炎对患者预后不利。
庞文博陈亚军张廷冲彭春辉王增萌吴东阳张丹严佳虞沈秋龙王凯
关键词:预后
胆道闭锁术后肝脏FibroScan值预测价值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术后肝脏硬度测量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动态变化规律及LSM与血液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评估胆道闭锁预后及序贯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普外科就诊的85例胆道闭锁患儿LSM和血液学指标。LSM和各项血液学指标均在同-天测得,共计224份统计资料。LSM由瞬时弹性成像仪(FibroScan)测定,血液学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r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把所收集到的224份统计资料按照接受检查的时间顺序分成12组。结果LSM与ALP、AST、GGT、TBIL、TBA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1、0.171、0.243、0.194、0.327,P值均〈0.01),与PLT、ALB呈负相关(r分别为-0.267、-0.249,P值均d0.01)。胆道闭锁术后LSM先上升,至术后3个月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年6个月,然后维持这-水平上下波动。术后血清ALT变化趋势与LSM基本-致。术后3个月血清TBIL和LSM均出现一个峰值。术后3个月LSM与其他各组LS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4份统计资料中,LSM的最大值为75.0kPa,共出现5次,有4次出现在术后3个月,这4例患儿中的2例因胆管炎和/或顽固性腹水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亡。结论胆道闭锁术后LSM呈动态变化,LSM与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及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血清ALT和TBIL水平可能影响LSM评价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胆道闭锁术后3个月LSM最高,术后3个月较高的LSM可能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舒俊陈亚军张廷冲彭春辉庞文博张丹王增萌沈秋龙
关键词:胆道闭锁肝硬化瞬时弹性成像
单中心胆道闭锁Kasai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诊治策略及预后情况。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胆道闭锁患儿行Kasai手术治疗358例。随访资料完整、到达随访终点患儿310例,失访48例,10例出现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对出现术后并发症的10例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Kasai术后出现早期肠道并发症患儿男6例,女4例,本中心Kasai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0/358)。术后均表现为呕吐腹胀,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4±1.7)d,时间范围2~7 d。其中3例患儿呕吐黄绿色液体,其余呕吐胃液;此外还有腹引流管引流血性腹水1例,血便1例。立位腹平片均提示肠梗阻,其中6例伴有腹腔游离气。二次手术时间为Kasai术后(6.2±3.6) d,时间范围3~16 d。术中证实为粘连性肠梗阻9例,小肠套叠1例;其中6例气腹患儿均存在空肠Roux-Y端侧吻合口漏,行修补术;另有6例患儿存在肠管坏死,行肠管切除吻合。有2例患儿分别因肠穿孔、Roux-Y端侧吻合口漏行3次手术治疗,分别为肠造瘘术及吻合口漏修补术。住院时间(33.9±28.3) d,范围16~99 d。较我院标准住院时间14 d明显延长。经随访,10例患儿中有5例出现Kasai术后早期胆管炎(术后1个月内),较本中心既往胆管炎发病率9.9%明显升高。10例早期肠道并发症患儿术后3个月有2例黄疸清除,术后6个月有3例黄疸清除,术后1年自肝生存4例。结论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表现为腹胀、呕吐,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多为粘连性肠梗阻,容易引起梗阻点近端的空肠端侧吻合口漏,宜尽早手术解除梗阻。Kasai术后早期肠道并发症对远期自肝生存情况有不良影响。
王增萌陈亚军庞文博彭春辉张丹沈秋龙吴东阳王丽王凯
关键词:胆道闭锁肠梗阻手术后并发症
七年制儿科专业医学生带教体会
7年制儿科专业医学生的前5年并未特意接触儿科,因此研究生阶段的2年是培养儿科专业特点的关键时期。学生们的临床特点是理论知识较强,儿科专业特点尚未突出,临床带教强调全面培养儿科知识和技能,避免过早过细专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
张廷冲张丹
胆道闭锁术前临床指标与术中肝脏标本早期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前部分临床指标(症状出现年龄、手术年龄、术前病程)与术巾获取肝脏标本早期硬化的关系,为胆道闭锁术前早期肝硬化无创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行Kasai手术60例胆道闭锁患儿术前部分临床指标(症状出现年龄、手术年龄、术前病程)。结合术中肝脏标本,予以Ohkuma’s分级,以肝脏病理F3级作为有无早期肝硬化的分界点(F0-3,无肝硬化;F4,早期肝硬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上述指标与Kasai术中肝脏标本早期肝硬化之间的关系,并用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在诊断胆道闭锁早期肝硬化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胆道闭锁患儿肝脏病理行Ohkuma’S病理分级,其中0级1例,Ⅰ级7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22例;无肝硬化组患儿38例,早期肝硬化组患儿22例。早期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患儿的术前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300),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79,选取最佳临界值64.5d,术前病程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7%、52.63%。选取术前病程阴性界值52.5d,预测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2.86%;选取阳性界值111.5d,预测早期肝硬化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75.00%。结论术前病程是影响胆道闭锁患儿术中肝脏标本早期肝硬化的重要因素,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且在诊断胆道闭锁术前早期肝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表明术前病程〈52.5d的胆道闭锁患儿无早期肝硬化比例最高,为Kasai手术最佳年龄段,但是这一结论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邢国栋陈亚军张延冲王增萌彭春辉庞文博张丹
关键词:胆道闭锁肝硬化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效果回顾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评估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致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0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的病例资料,并对随访结果进行总结,评价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效果.结果 30例患儿均选择手术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 ~ 60个月.22例有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术后消化道出血复发7例,其中4例患儿有服用含有非甾体类药物成分的“感冒药”或“退烧药”,经保守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8例单纯脾功能亢进患儿术后血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儿出现少量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后出血症状消失.所有患儿无脾切除凶险性感染的发生.有消化道出血的患儿其脾脏体积明显小于单纯脾功能亢进的患儿.结论 (1)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术对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致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2)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增加术后消化道出血复发的风险;(3)脾脏的体积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呈负相关.
张丹陈亚军张廷冲彭春辉庞文博王增萌沈秋龙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脾功能亢进出血脾脏大小
胆道闭锁术时年龄及肝脏病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Kasai手术术时年龄、肝脏病理与近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胆道闭锁患儿进行Kasai术后6个月的近期预后随访,分为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每组随机抽取20例共计60例作为样本。回顾样本病历资料获取术时年龄。获取样本病例Kasai手术术中取得并保存的肝脏病理标本,应用Masson染色评定肝纤维化程度;应用CK19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评定胆管反应程度。统计学分析术时年龄、肝脏病理学指标和近期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的平均术时年龄分别为(77.55±24.64)d、(90.30±24.13)d和(72.35±24.53)d,无术时年龄〈30d病例;优秀组、良好组和不良组的无肝硬化病例和肝硬化病例分别为11:9、11:9和16:4;优秀组、良好组、不良组平均胆管面积比例分别为(5.62±3.62)%、(8.50±4.08)%和(5.15±3.77)%。不同预后病例术时年龄、肝脏病理学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较无肝硬化组术时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肝硬化组较无肝硬化组胆管反应程度严重;术时年龄与胆管反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6个月近期预后和术时年龄、肝纤维化程度、胆管反应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近期预后可能受术者经验和手术技巧影响;术时年龄越大胆管反应越重,胆管反应对肝纤维化有促进作用,尽早手术对改善远期预后有帮助。
王增萌陈亚军张廷冲彭春辉庞文博张丹
关键词:胆道闭锁年龄因素
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式及预后,为研究消化道畸形提供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患儿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5个月,因间断便血伴贫血5年余入院,经结肠镜检查+直肠憩室黏膜剥除术确诊并治疗直肠前侧壁憩室型重复畸形。以"直肠重复畸形""直肠憩室""异位胃黏膜"及其英文"rectal duplication""rectal diverticulum""ectopic gastric mucosa"为关键词,检索于1960年至2022年发表并收录于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及PubMed的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重复畸形,重复肠管被覆胃黏膜。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出现便血症状,大小便正常。文献检索到4例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结合本组1例,共5例患儿。所有患儿均表现为便血,行一期根治性病灶切除手术后随访12~36个月,症状消退,预后良好。结论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病变特点符合消化道重复畸形的现行诊断标准,建议统一命名为"憩室型直肠重复畸形",以描述其先天发育性、真性憩室病变的临床特点。异位胃黏膜具备分泌胃酸能力,是其导致便血的根本原因,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建议开展对消化道黏膜上皮黏蛋白及细胞角蛋白的研究以揭示内衬异位胃黏膜的直肠憩室的发病机制。
闫俊张丹庞文博陈亚军
关键词:胃黏膜异位胃黏膜黏蛋白细胞角蛋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