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民
- 作品数:145 被引量:652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1998~ 2 0 0 1年 ,对提高圈养大熊猫仔兽存活率进行研究 ,采用了母兽育幼、人工辅助育幼、保姆育幼、人工育幼等多种方法 ,特别是模仿大熊猫母兽的育幼行为和活动以及用人工巢进行人工育幼。人工巢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育幼时的温度、湿度及呼吸的新鲜空气与母兽育幼环境近似 ,也便于科技人员观察、抚摩 ,促进幼仔身体活动及护理幼仔。采集母兽的初乳及常乳饲喂 ;抽取健康母兽的血液制成口服血浆 ,适量喂仔 ;用美国产的两种奶粉配制的人工奶 ,代替母兽常乳收到良好的育幼效果。在本项研究的 4年中 ,将卧龙大熊猫育幼成活率由5 4 1 6%平均提高到 90 3 2 % ,创大熊猫育幼史的最高水平 ,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 王鹏彦张贵权魏荣平李德生黄炎周小平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人工育幼成活率
- 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特性和生命表被引量:14
- 2001年
-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 (Ailuropodamelanoleuca)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编制了大熊猫的生命表。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30 .49% )和 9月 (4 8.88% )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兽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分别平均为 139.8天和 142 .6g。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根据圈养大熊猫的生命表计算出圈养种群的净增长率R0 为 0 .2 0 9,世代周期T为 9.187年 ,内禀增长率r为 - 0 .170 ,周期增长率λ为 0 .844。
- 黄炎张贵权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圈养种群繁殖特性生命表
- 野化培训大熊猫领域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野化培训可以提高圈养动物适应野外环境的能力,促使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固定的家域是大熊猫野化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的培训结果表明:该大熊猫在培训过程中形成了野生大熊猫所具有的一些标记行为,3种标记行为时间长度之间无太大差异,但各次标记的时间差异较大。人工食物对野化培训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影响极大,停止人工食物后大熊猫会大大扩展自己的活动区域;培训圈内的食物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野化培训大熊猫在新笋季节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竹林中采食,活动范围也更大。减少或停止人工食物有助于大熊猫的野化培训,而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方法,或许可以使受培训幼仔更快地学会野外生活技巧。
- 宋仕贤张明春张亚辉黄炎李德生周小平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
- 一种圈舍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圈舍,属于大型圈养动物野化培训领域,包括内舍和外舍,所述外舍包括围墙以及设置于所述围墙内的采食台、饮水池、人工巢穴、阻挡栏、多个运动架,所述阻挡栏设置于所述采食台与所述饮水池之间,所述运动架为阶梯形的...
- 张和民李德生黄炎吴代福周世强黄金燕李仁贵张明春何胜山杨波
- 文献传递
- 大熊猫野化培训圈主食竹种生长发育特性及生物量结构调查被引量:24
- 2004年
- 该文应用样方法、收获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祥祥”野化培训圈内主食竹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物量结构特征。大熊猫野化培训圈内主要分布有拐棍竹和短锥玉山竹两种主食竹类 ,拐棍竹占 98%以上 ,种群密度两竹种分别为拐棍竹 2 3.38株· m-2 ,短锥玉山竹 4~ 10株· m-2 。拐棍竹竹笋平均地径 1.6 33cm,竹高 198.75 cm;幼竹地径 0 .92 8cm,竹高 2 78.0 0 cm;成竹地径 1.4 77cm,竹高 373.0 4 cm。短锥玉山竹的地径 0 .4 75 cm,竹高 90 .6 5 cm。主食竹种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平均为 6 .85 5 kg· m-2 ,其中竹笋和成竹生物量最大 ,占总量的 75 % ;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排序为竹秆生物量 >竹枝和竹叶 ,不同龄级生物量则以幼竹最低 ,仅占 1.4 1%。拐棍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呈现出竹秆随高度的增加而递降的趋势 ,枝叶则表现为偏正态分布。通过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拐棍竹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 ,由此建立了地径、株高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
- 周世强黄金燕王鹏彦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生长发育特性生物量结构
- 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研究及在放归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物种具有对捕食者先天的识别能力,而一些物种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对捕食者的认知能力,还有许多动物通过社会学习和文化传播获得对捕食者的识别能力。本文就国外被捕食动物对捕食者的识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该项研究对野外放归工作提供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杜一平黄炎刘洋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捕食者放归
- 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与丢弃部分的关系被引量:6
- 2006年
- 2003—2004年,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野外放归培训圈内,实验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形态及残桩基径、高度和丢弃部分的长度和鲜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利用后拐棍竹残桩的平均基径、高度和单株鲜重分别是16.46mm、0.82m和0.140g,丢弃部分的长度和单株鲜重平均为3.41m和0.372g。拐棍竹残桩基径与残桩高度和丢弃部分长度,残桩基径、D^2H与残桩和丢弃部分鲜重之间均呈极为显著性相关,p=0.001,为此,运用SPSS分析软件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 周世强黄金燕李伟王鹏彦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
- 大熊猫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大熊猫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试验采用平行试验的方法测定了28只健康成年大熊猫静脉血在120 min内放置不同时间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平均值的差异。结果表明:血液标本放置60分钟时RBC、HGB、WBC基本无变化,与即检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放置15,30,45,90,120分钟时与即检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PLT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CT在血液标本放置30 min以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放置45 min后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分析各项细胞计数测定结果认为,经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大熊猫全血标本,若采血后不能及时检测,应在放置60 min后再进行测定,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 邓林华李德生张和民王承东汤纯香黄炎颜其贵严玉宝王晓军
- 关键词:大熊猫血液标本全血细胞计数
- 大熊猫个体不同性活跃能力的行为比较被引量:35
- 1998年
- 以焦点取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20只(雄∶雌=1∶1)不同性活跃能力的圈养熊猫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性活跃雄性蹭阴、嗅闻和尿粪标记频次显著多于性不活跃雄体;性活跃雌性活动、探究、嗅闻和尿粪标记频次显著低于性不活跃雌体。在交配季节,性活跃雄性蹭阴、咩叫和呼气频次显著多于性不活跃雄体,尿粪标记频次有较性不活跃雄体增加、修饰频次有较性不活跃雄体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性活跃雌性犬吠和牛叫发声频次显著多于性不活跃雌体。雄性个体气味标记(蹭阴、尿粪标记)频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性活跃能力的高低。个体学习行为的丧失,可能是导致圈养大熊猫性活跃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此推测:1)嗅味探究行为可能与性活动有关;2)饲养条件的限制可能是圈养大熊猫繁殖能力衰减的主要原因。
- 刘定震房继明孙儒泳张贵权魏荣平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
-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粪样菌群的分离鉴定与分布研究被引量:37
- 2000年
-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6只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全年粪样内好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 ,全年粪样所含细菌数在 10 3cfu/g~ 10 7cfu/g之间 ,其中 ,亚成年大熊猫全年粪样含菌量为 7 3× 10 5cfu/g ,成年大熊猫为 7 8× 10 5cfu/g ,老年大熊猫为 2 0× 10 6 cfu/g。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 16种细菌 ,优势菌群分别为肠球菌(4 0 2 % ) ,肠杆菌 (36 7% )和乳杆菌 (17 8% )。这些菌株的分离鉴定为研究大熊猫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野外自然生态环境下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 ,为预防大熊猫感染细菌性疾病和亚成年大熊猫食性转换期食物结构的合理搭配提供了参考资料。
- 熊焰李德生王印彭广能张和民张贵权
- 关键词:大熊猫肠道菌群疾病预防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