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明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梅毒
  • 5篇湿疣
  • 5篇尖锐湿疣
  • 3篇血清
  • 3篇免疫
  • 3篇病人
  • 2篇蛋白
  • 2篇蛋白类
  • 2篇匹多莫德
  • 2篇球蛋白
  • 2篇球蛋白类
  • 2篇梅毒患者
  • 2篇免疫球蛋白
  • 2篇免疫球蛋白类
  • 2篇甲基苯丙胺
  • 2篇尖锐湿疣患者
  • 2篇干扰素
  • 2篇干扰素Γ
  • 2篇艾滋病
  • 2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11篇青岛市市立医...

作者

  • 11篇张建明
  • 8篇李永喜
  • 8篇李春霞
  • 4篇毕健平
  • 4篇尉莉
  • 4篇于文强
  • 3篇曲才杰
  • 1篇丁放
  • 1篇李侠
  • 1篇王欣
  • 1篇姜玉暇
  • 1篇孙世昌
  • 1篇刘岚

传媒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第五届全国性...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冻治疗对尖锐湿疣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
2003年
①目的 探讨冷冻治疗对尖锐湿疣 (CA)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分别对 3 6例CA病人冷冻治疗前后不同时期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 2(IL 2 )水平进行测定。③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CA病人治疗前外周血中CD4+细胞百分率降低 (F =2 3 8.5 70 ,q =17.495 ,P <0 .0 5 ) ,CD4+/CD8+比值降低 (F =2 0 6.3 43 ,q =18.0 60 ,P <0 .0 1) ,CD8+细胞百分率升高 (F =3 43 .45 9,q =3 0 .3 5 9,P <0 .0 1) ,血清IL 2水平降低 (F =95 .3 3 7,q =13 .841,P <0 .0 5 ) ;冷冻治疗后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明显改善 (F =95 .3 3 7~ 3 43 .45 9,q =17.5 18~ 2 9.95 6,P <0 .0 1)。
于文强张建明
关键词:尖锐湿疣冷冻疗法白细胞介素2荧光免疫测定
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四环素族药物治疗血清反应素固定型梅毒80例临床观察
梅毒的血清反应素固定近年来随着该类病人的各种因素(治疗不规则、复发、再感染、病期过长、开始治疗过晚、甲基苯丙胺类毒品的应用等)的影响使其明显增多。而血清反应素固定型梅毒患者再经过正规的抗梅毒治疗后,即使再予更多的抗生素治...
张建明李永喜孙世昌李侠于文强李春霞
关键词:梅毒匹多莫德口服液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24、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水平的检测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24(IL-24)、干扰素-γ(IFN-1)和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了42例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痊愈3个月后血清IL-24、IFN-γ和IL-4的水平,3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IL-4、IL-2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治疗痊愈3个月后三者同正常人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尖锐湿疣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在尖锐湿疣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李春霞李永喜尉莉毕健平张建明
关键词:白介素24尖锐湿疣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4干扰素Γ
220例暗娼梅毒和HIV检测结果及行为改变分析
2014年
暗娼(female sex worker,FSW)人员作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d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性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AIDS/STD)经性传播的核心人群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梅毒等性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张建明姜玉暇李春霞丁放
关键词:暗娼艾滋病性病行为干预
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治疗后2年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55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对其定期随访,于治疗后2年时取患者外周血检测RPR滴度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和IL-4的水平,并与55例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后2年内RPR阴转率为69.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PR未转阴的梅毒患者,无论是否吸毒,IFN-r水平均低于已转阴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免疫球蛋白和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已转阴的梅毒患者,无论是否吸毒,免疫球蛋白、IFN-γ和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降低了梅毒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李永喜毕健平张建明曲才杰李春霞
关键词:梅毒甲基苯丙胺免疫球蛋白类预后
头孢曲松联合匹多莫德对血清固定梅毒病人的效果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研究头孢曲松联合匹多莫德对血清固定的梅毒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59例血清固定的梅毒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给予头孢曲松2.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5 d,同时口服匹多莫德口服液800 mg,每日1次,连用15 d。对照组单用头孢曲松2.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5 d。治疗后3、6个月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2.02,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匹多莫德治疗血清固定的梅毒病人具有良好的效果。
于文强刘岚张建明李永喜
关键词:头孢曲松匹多莫德梅毒
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血RPR滴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血RPR滴度及阴转率的影响。方法收集36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资料,取外周血检测RPR滴度、阴转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FN-γ、IL-4水平,并以44例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试验组RPR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RPR阴转率在治疗后第6.9、12个月后分别为5.56%、16.67%、52.7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使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而导致梅毒患者血RPR低滴度及低阴转率。
李永喜张建明曲才杰毕健平李春霞
关键词:梅毒甲基苯丙胺免疫球蛋白类
尖锐湿疣传播的高危行为及相关免疫因素的机制探讨
李春霞尉莉李永喜王欣张建明曲才杰
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近年发病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已跃居中国性传播性疾病的前三位。复发率相当高。缺乏对尖锐湿疣传播的高危行为的大样本流行病调查及高危行为、特殊部位、心理因素干预治疗对复发影响的相关研...
关键词:
关键词:尖锐湿疣传播性疾病流行病学疾病治疗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和IL-10水平检测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42例CA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时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并与35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 CA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L-10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治疗后3个月末血清IL-18,IFN-γ和IL-10的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8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IL-18,IFN-γ和IL-10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李春霞尉莉毕健平张建明李永喜
关键词:尖锐湿疣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8
性传播疾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04年
①目的 分析性传播疾病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②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皮肤性病门诊病人 1 0 0例(男 5 8例 ,女 4 2例 ) ,采用SCL 90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③结果 与全国常模比较 ,性病病人除敌对和偏执因子评分外 ,SCL 90其他因子评分均显著升高 (t或t′ =2 .34~ 9.5 9,P <0 .0 5、0 .0 0 1 ) ;而与男性病人相比 ,女性病人的恐惧、焦虑和忧郁因子评分显著升高 (t=3.4 9~ 5 .5 2 ,P <0 .0 1 )。④结论 性传播疾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显著 。
于文强张建明代显明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情感障碍精神病性心理测定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