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武
- 作品数:294 被引量:2,083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器起步与换档的反馈线性化控制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对理想发动机飞轮转速与理想离合器从动片转速的精确跟踪是提高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CT)起步与换档品质的关键。针对DCT在起步与换档时离合器接合过程的仿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基于微分几何的反馈线性化方法,将原非线性系统拓扑等价为完全可控型线性化系统并对该线性系统实施PID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起步与换档时的仿射非线性系统稳定、跟踪性态良好。
- 吴明翔鲁统利倪春生张建武
- 关键词: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微分几何反馈线性化
- 三缸发动机机体的动态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机体是汽车发动机的主体结构,其动态特性影响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对机体的模态分析有助于机体动态特性识别及性能改进。以往的模态分析均局限于自由模态分析,但是系统的约束对其动态特性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使仿真计算能够真实反映机体的动态特性,应用I-Deas软件分析了机体实际工作情况下的约束模态,并利用脉冲激振进行了机体的模态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了合理的减振和降噪措施。
- 张云侠张建武申立中毕玉华
- 关键词:有限元方法模态分析模态试验三缸发动机机体
- 高速电梯水平振动的鲁棒控制被引量:1
- 2008年
- 为了研究高速电梯的水平振动,基于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空间动力学模型。为了消除参数不确定性及外扰作用的影响,应用Lyapunov方法,分别针对轿厢的平动和转动设计位置鲁棒控制器和姿态鲁棒控制器。其中应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馈和Lyapunov方法设计位置控制律;应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和Lyapunov方法设计姿态控制律。仿真研究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有较好的性能,在参数不确定性和扰动存在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电梯的水平振动。
- 冯永慧刘锦运赵艳娥张建武
- 关键词:高速电梯动力学模型鲁棒控制反馈线性化LYAPUNOV方法
- BRT客车铰接装置的柔性多体动力学仿真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快速公交(BRT)客车作为有高运作效率的客运途径,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发展。铰接装置是具有后置发动机的BRT客车中的关键技术。在建立的铰接装置3D模型基础上,用柔性多体动力学的方法对铰接装置进行柔性多体建模。根据BRT客车的实际运行情况,设定了3种极限载荷工况对铰接装置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铰接装置自身结构拥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 王甲聚徐斌张建武
- 关键词:铰接装置
- 频率/波数谱法用于分析鱼雷壳体样品被引量:3
- 2000年
- 本文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最大熵谱法计算频率 /波数谱 ,对鱼雷壳体的受激响应特性进行了频率 /波数谱分析 ,得到了振动波在鱼雷壳体中传播的波数、波速、波型和波的传播方向 。
- 束永平贾丽萍张建武
- 关键词:振动波传播
- 混合动力轿车传动系的扭转振动与噪声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针对某深度混合动力轿车的传动系振动与噪声问题,对传动系统进行了扭转振动分析和噪声测试,识别出了噪声源。在考虑啮合刚度的齿轮副等效轴系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复合行星轮系和整车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力学模型。对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进行了研究,并与噪声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齿轮副啮合是该传动系的主要噪声源,而扭转振动是引起传动系噪声的重要原因。
- 邹良唐小林于海生张彤张建武
- 关键词:混合动力轿车扭转振动噪声测试固有频率
- 钢板弹簧式夹轨器设计
- 2008年
- 基于汽车悬架钢板弹簧的结构和承载特性,阐述了1/4椭圆式钢板弹簧在夹轨器中的全新应用。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接触非线性求解功能,对1/4椭圆式钢板弹簧的刚度和强度进行静态分析,得到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并分析钢板弹簧的刚度特性。
- 洪赟晋史俊武张建武
- 关键词:钢板弹簧夹轨器有限元分析ABAQUS
- 用神经网络对柴油机振动主动控制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03年
- 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柴油机振动主动隔离 ,构造了一种振动主动控制 ( AVC)系统 ,并采用液压执行机构在柴油机双层隔振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将神经网络控制技术用于振动主动控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某些主要频率下振动可衰减 8d
- 孙承顺包继华张建武黄金娥
- 关键词:柴油机振动神经网络
- 液压减振器偏摩现象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被引量:3
- 2002年
- 通过对轿车后悬架系统力学建模,推导了双筒液压减振器在车轮平面和车轴平面内的受力计算公式,结合试验数据和实际参数对后悬架进行受力分析。从试验和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液压减振器出现偏摩现象的原因。道路不平、车速较高并且冲击过大,使后减振器活塞杆承受突加弯曲,冲击载荷急剧增大,是导致偏磨的主要原因。车辆装配后,后减振器活塞杆不是严格垂直,使减振器活塞杆上产生附加动载荷,也易导致偏摩现象发生。所述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减振器的设计及改进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 刘延庆张建武程晓鸣
- 关键词:液压减振器悬架系统系统动力学轿车
- 非线性弹性基础上矩形板热后屈曲分析被引量:5
- 1997年
- 给出非线性弹性基础上矩形板在均匀和非均匀(抛物型)热分布作用下的后屈曲分析。采用摄动——Galerkin混合法给出完善和非完善矩形板热屈曲载荷和热后屈曲平衡路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弹性基础上矩形板具有不稳定的热后屈曲平衡路径。
- 沈惠申张建武
- 关键词: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