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成

作品数:106 被引量:617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7篇腰椎
  • 23篇脊髓
  • 21篇骨折
  • 20篇椎间盘
  • 19篇脊髓损伤
  • 17篇脊柱
  • 14篇手术
  • 12篇椎管
  • 12篇椎管狭窄
  • 11篇胸腰段
  • 11篇胸腰椎
  • 11篇腰段
  • 11篇腰椎间盘
  • 9篇胸椎
  • 9篇神经功能
  • 9篇外科
  • 8篇退变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腰椎间盘突出...
  • 7篇突出症

机构

  • 105篇北京军区总医...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市儿童医...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西青医...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作者

  • 106篇张志成
  • 72篇孙天胜
  • 68篇李放
  • 32篇任大江
  • 32篇关凯
  • 18篇赵广民
  • 17篇单建林
  • 13篇刘智
  • 9篇杜培
  • 7篇吴长青
  • 6篇刘秀梅
  • 6篇叶超群
  • 5篇郭永智
  • 5篇刘树清
  • 5篇李连华
  • 5篇高维涛
  • 4篇胥少汀
  • 4篇刘佳
  • 4篇文天林
  • 4篇胡力丰

传媒

  • 15篇中国脊柱脊髓...
  • 10篇脊柱外科杂志
  • 7篇中国康复理论...
  • 5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解放军医药杂...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华北国防医药
  • 2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9篇2015
  • 12篇2014
  • 9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16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损伤NogoA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应初探
2008年
目的制备纯化脊髓损伤NogoA疫苗,疫苗免疫后分析NogoA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应。方法使用人工合成的NogoA-13肽,结合钥孔帽贝血蓝蛋白(KLH),增强其免疫原性并纯化。鼠龄3周Wistar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NogoA疫苗免疫组;B组:完全弗氏佐剂+不完全弗氏佐剂组;C组:KLH免疫组;对大鼠进行腹腔免疫,使用ELISA检测抗体的滴度和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能力。分析疫苗的安全性即大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的发生率。结果A组大鼠血清中检测到抗NogoA-13肽IgG抗体的存在,倍比稀释后血清光密度(A)值呈现出规则的梯度。B、C组血清未检测到IgC抗体的存在。统计学分析发现A组与B、C两组血清不同倍比稀释浓度的A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及其与未免疫的阴性对照组血清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EAE发生率为0。结论NogoA-13多肽疫苗免疫大鼠,可刺激出抗NogoA-13多肽抗体,抗体与抗原肽在体外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验证了疫苗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未见EAE的表现,此多肽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志成孙天胜李放刘智吴长青任大江
关键词:脊髓损伤疫苗安全性免疫效应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固定矫形治疗症状性退变性腰椎侧凸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我科近五年治疗3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63.7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体格检查,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检查包括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退变间隙椎间撑开、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VAS、ODI及X线平片。结果术前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6.5分和4.7分;ODI术前评分为57.7%;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2.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20.7°。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为3.3分和2.4分;ODI评分为30.3%;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9.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2.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有7例相邻上位间隙进一步发生退变,但患者功能提高,未再手术;无神经瘫痪、深部感染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经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既可以矫正不对称性退变,又可以去除疼痛源,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具有手术相对安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提高患者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凯李放孙天胜张志成任大江张昌猛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腰椎后路椎间融合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改良胸膝卧位与常规俯卧位对L_5/S_1椎间孔高度及穿刺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不同体位下L_5/S_1椎间孔的高度变化及手术穿刺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采用改良胸膝卧位及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常规俯卧位行PETD治疗的L_5/S_1椎间突出患者资料各30例。记录不同体位下穿刺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测量椎间孔高度;计算椎间孔开大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常规俯卧位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1例。2种体位穿刺时间、椎间孔高度比较,改良胸膝卧位穿刺时间更短、椎间孔高度更大。改良胸膝卧位椎间孔平均开大率为57.0%。结论 L_5/S_1节段行PETD常规采用改良胸膝卧位,可显著增加椎间孔高度,降低穿刺放置通道的难度并降低出口根损伤概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体位耐受性并减少术中镜下出血。
任大江杜培张思萌文天林张志成李放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及复发病例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复发相关因素,探讨GCT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获随访的GCT患者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14~59岁,平均31.1岁。经术前穿刺活检及术后证实为GCT,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同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Campanicci’s放射学分级:I级5例,Ⅱ级22例,Ⅲ级11例。按Enneking分期:I期9例,Ⅱ期21例,Ⅲ期8例。Jaffe’s病理分级:I级7例,Ⅱ级24例,Ⅲ级7例。29例GCT位于膝关节周围(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16例),股骨近端、尺骨近端、桡骨远端、骶尾部各2例,腰椎1例。3种基本手术方法分别为:单纯刮除植骨4例;刮除植骨+磨钻、石碳酸、50%ZnCl2、3%碘酒、骨水泥等辅助治疗26例;瘤段截除8例。结果38例术后获随访12~144个月,平均67个月。4例行单纯刮除植骨均复发;8例行瘤段切除,术后无复发;26例刮除植骨+辅助灭活方法,8例复发。按Campanicci’s放射学分级:I级5例无复发,Ⅱ级22例复发6例,Ⅲ级11例复发6例。按Enneking分期:I期9例复发2例,Ⅱ期21例复发6例,Ⅲ期8例复发4例。术后共复发12例,复发率31.6%,均位于膝关节周围,复发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4.3个月。复发12例患者均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选择瘤段切除,4例行刮除植骨+辅助灭活方法,术后均无复发。结论GCT术后复发多发生于膝关节周围,以胫骨侧为主,Campanicci’s放射学分级的Ⅱ级和Ⅲ级,且临床表现侵蚀性较高者。单纯刮除植骨复发率较高,正确使用辅助方法结合现代广泛刮除技术及现代的诊疗技术是降低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张志成朱兵孙天胜吴长青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复发
影像学检查在臀部联体儿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臀部联体儿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对分离手术方案和分离后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对我院最近成功分离的1例臀部联体患儿,结合临床查体选择进行B超、X线、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明确联体儿连接部位、范围、内容,以及是否伴有身体内部其他器官的畸形。结果连接部前后径7.9cm,上下径6.0cm,位于腰骶部。双侧患儿腰3以下椎板裂,无骨性结构连接,但存在脊柱及骨盆的软骨连接。患儿下消化道及肛门独立,泌尿道独立。硬膜囊相连,但脊髓及马尾神经无相连及交叉支配。联体双患儿均存在动脉导管未闭,其中一侧患儿存在隐睾,未见其他畸形。术中所见证实影像学的结果。选择交叉V型皮瓣覆盖创面,直接缝合硬膜,联体儿成功分离,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皮瓣愈合良好,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2例患儿发育及神经功能均正常。结论根据联体儿分型,结合查体选择和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能较全面地反映连接部位的范围、内容,对手术的难度预测、手术方案制定、术后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张志成孙天胜李放关凯李绍光时述山胥少汀
关键词:诊断显像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远期疗效的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5年随访疗效。方法对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41例诊断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使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后进行疗效分析,采用患者主观满意度、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患者腰腿疼缓解和日常生活状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实施,术后1例患者发生椎间盘炎,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度为63.4%;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术后5年VAS评分分别为(7.9±0.7)分、(3.4±0.5)分、(2.9±0.4)分、(2.5±0.4)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术后5年ODI评分分别为(58.9±6.1)分、(42.1±4.2)分、(25.4±4.0)分、(23.0±2.9)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3年的VAS及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术后5年的VAS及ODI评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间隙、椎间盘退变MRI分级、椎间盘造影诱发试验的分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长达5年的随访研究中,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杜随勇李放张志成赵广民朱兵朱和玉
关键词:外科手术微创性椎间盘疼痛等离子髓核成形术
臀部联体儿的手术分离
2009年
目的探讨臀部联体儿的术前评估、术前准备及手术分离方案。方法对1例臀部联体双患儿(男性,胎龄37周,剖宫产,年龄3.5个月;属三胞胎中的两胞胎;体重共8.0kg。两患儿具有独立的四肢、肛门、阴茎,四肢均可独立活动)的联体情况进行分析,行X线片、MRI、B超、CT及三维重建、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检查显示双患儿L3以下腰骶椎棘突发育不全、椎板裂,k以下硬膜囊共用,脊髓末段位于L3节段,脊髓无交叉共用,马尾神经未见明确的交叉,未见脊柱及骨盆的骨性连接,患儿各有独立的膀胱、直肠。测量共用硬膜囊的周长和面积,并进行术前评估,判断分离后硬膜可以直接缝合。术前进行多学科讨论和模拟手术演练,确定联体儿分离的手术方案。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联体儿分离术,术中选择交叉“V”形皮瓣覆盖创面,硬膜囊连接部切断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张力不高,予皮瓣下持续负压引流,无菌敷料加压包扎。结果联体儿成功分离,术后6h患儿双下肢活动正常,术后第1天拔除伤口引流管,皮瓣血运可。无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随访6个月,皮瓣愈合良好,两患儿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均正常。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术前评估,仔细的术中操作,严密的术后管理,周密的学科协作,是臀部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的关键。
孙天胜李放张志成周智魏群李绍光关凯
关键词:双生外科手术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脊髓损伤后膀胱的病理改变及其逼尿肌受体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利用HE染色技术对骶髓行蓝光照射前后膀胱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且通过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2、M3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ergic receptor,β3-AR)在大鼠膀胱逼尿肌中的表达。结果与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相比,在HE染色结果中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逼尿肌细胞形态大小相对均一,肌纤维排列较有序,趋近于假手术组。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M2-AR mRNA和M3-AR 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显著升高(P<0.05);而经蓝光照射一定时间后,上述两种受体mRNA的表达降低(P<0.05),β3-AR mRNA的表达与M-AR表达相反。结论光感基因技术可以通过调控逼尿肌受体修复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乙酰胆碱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访>2年的共52例,其中腰椎椎管狭窄症40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5分(3.0~9.0分),腿痛VAS评分5.36分(2.6~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1.4%。测量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及ODI。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的高度,置入节段的活动度,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手术时间95 min±16 min,术中出血量183 mL±32 mL。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患者腰痛VAS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腿痛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ODI较术前也有明显的降低。手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所降低,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有所增加,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可避免融合术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Dynesys系统固定上端的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略有增加(P>0.05),其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能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等还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李放张志成任大江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椎间盘移位内固定器
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和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光感基因调控技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无异常后进行随机分组,并采用T10脊髓完全横断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和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2周后进行膀胱尿动力学、肌电图测定。结果脊髓损伤蓝光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舒缩曲线大部分可见规律性变化,波形均匀一致;同时膀胱最大容量增加,内压降低,顺应性升高;而脊髓损伤无蓝光刺激组无上述变化。结论光感基因可以调节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呼和张志成蒋飞刘佳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