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婷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养分
  • 1篇造林
  • 1篇造林效果
  • 1篇植被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小生境
  • 1篇喀斯特森林
  • 1篇喀斯特山区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带
  • 1篇背风坡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东莞植物园

作者

  • 2篇张燕婷
  • 2篇曹洪麟
  • 2篇吴林芳
  • 1篇卓书斌
  • 1篇叶万辉
  • 1篇廖凌娟
  • 1篇何加林

传媒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广东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山市海岸带迎背风坡造林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五桂山位于广东中山市东南沿海,其东南坡向的海岸带迎风坡性质明显。在造林4年和1年的两块林地上,分别建立两条跨越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固定样带,对样带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实行高强度营林措施,适地适树,海岸带坡地退化生态系统是可恢复森林植被的;根据参试树种的早期生长表现,大叶相思、西南桦、台湾相思、米老排、红锥、厚荚相思、海南蒲桃等的生长速度较快,海南红豆和云南石梓的生长速度则较慢,这两种树种不太适宜在迎风坡造林;在采用相对密植的前提下,林分郁闭前迎风坡造林树种的死亡率高于背风坡,郁闭后则背风坡较高,为尽快形成森林小环境,建议迎风坡的造林密度应大于背风坡;在造林措施相同的条件下,背风坡林木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和林分质量明显优于迎风坡,说明海岸带坡向因子对植被恢复具有显著影响。
谭宗健何秀云廖凌娟张燕婷吴林芳曹洪麟李荔卓书斌
关键词:海岸带造林
广西木论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水平与植被及地形的关系被引量:11
2009年
研究了广西木论喀斯特森林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土壤养分特征,测定了陡坡、缓坡、洼地3种主要地形内林地0-5cm表层土壤中的有机质(SOM)、氮、磷、钾含量,以及它们在石土面、土面两类主要小生境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林分成熟度高、优势种不明显的原生林积累了高水平的SOM,缓坡石土面最高,达345g·kg^-1洼地的含量较低,但仍在80g·kg^-1以上;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含量也较高。以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广西野桐(Mallotus conspuyrcatu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为优势种的次生林,物种多样性较原生林低,SOM、TN、AN含量也低,缓坡石土面和土面小生境的SOM分别为110g·kg^-1和77g·kg^-1,是原生林的32%和35%,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陡坡,而洼地的差异不明显。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有效钾(AK)含量在两林型间差异无明显规律。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养分含量(除TK外)以缓坡〉陡坡〉洼地;但次生林中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同类型样地内小生境土壤养分含量(除TK外)均为石土面含量高于土面。
何加林曹洪麟张燕婷叶万辉李武军吴林芳
关键词:土壤养分喀斯特山区植被地形小生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