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淼

作品数:21 被引量:231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外伤
  • 4篇脑外伤
  • 3篇血管
  • 3篇症状
  • 3篇神经症
  • 3篇神经症状
  • 3篇卒中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脑卒中
  • 3篇颈椎
  • 3篇颈椎病
  • 3篇交感
  • 3篇交感神经
  • 3篇交感神经症状
  • 2篇蛋白
  • 2篇血管母细胞瘤
  • 2篇人脑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上肢

机构

  • 19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张玉淼
  • 10篇刘敏
  • 5篇吴冰洁
  • 5篇曹慧芳
  • 5篇李红玲
  • 4篇岳崴
  • 4篇杨静
  • 4篇李嵩
  • 4篇石汉文
  • 3篇刘春辉
  • 3篇王红莲
  • 3篇樊金兰
  • 3篇郭非
  • 2篇赵庆荣
  • 2篇周宏斌
  • 2篇孙伟力
  • 2篇任力
  • 1篇刘力
  • 1篇孙咏虹
  • 1篇张彤

传媒

  • 4篇脑与神经疾病...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健康之路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6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同时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徒手肌力法(MMT)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患肢运动功能。结果 (1)MMT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胫前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2,P<0.05);腓骨长短肌M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9,P<0.05)。(2)FMA评定:治疗前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8.65±3.21)分,对照组为(8.78±3.6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3,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下肢评分为(24.67±6.32)分,对照组为(19.61±5.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0,P<0.05)。(3)神经功能愈合标准(MCRR标准)评定:治疗后对照组优良率为35%〔(3+4)/20〕,治疗组为73%〔(7+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刘敏张玉淼李嵩李红玲石汉文
关键词:腓总神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抗痉挛治疗仪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仪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抗痉挛治疗仪进行治疗;分别采用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d后上肢痉挛程度、疼痛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MAS分级,VAS评分及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及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加显著;两组FM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痉挛治疗仪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并能缓解疼痛,提高其运动功能。
曹慧芳李红玲张玉淼刘敏岳崴吴冰洁郭非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
脑卒中患者的摄食-吞咽障碍被引量:102
2002年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进食 -吞咽障碍的发病情况和有关因素。方法 应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对连续入住神经内科和康复科的 1 0 0例脑卒中患者 ,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评价。结果  1 0 0例脑卒中患者进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达 33 %。相关因素分析显示 ,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所在的侧别和有无伴发疾病无关 ,与患者的意识程度、认知功能、病变的性质、部位、病程、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和颜面失用、言语失用。
李红玲吴冰洁张彤张玉淼王志红
关键词: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发病率影响因素
运动疗法在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恢复中的再认识
2016年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2014-1月至2014-10月收治的脑外伤患者42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把入选的42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以每日一次运动疗法,观察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nCSe评分:治疗后(T=9.382、10.232、9.432、10.022、8.977、9.332、9.224,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运动疗法能够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以注意力、记忆力、定向能力改善最为显著。
张玉淼曹慧芳孙伟力刘浩然
关键词:脑外伤运动疗法认知功能障碍
实验性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与神经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Bcl-2和Bax蛋白表达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只。实验组采用胶原酶诱导尾状核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7 d、14 d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评测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之后处死大鼠,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以术后48 h左右损害严重,出血后6 h血肿周围组织出现TUNEL阳性细胞,48 h达高峰。Bcl-2和Bax蛋白表达高峰期分别是脑出血术后6 h和48 h。结论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与神经损伤程度一致,细胞凋亡在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李红玲赵庆荣张玉淼
关键词:脑出血细胞凋亡神经损伤胶原酶
单侧空间忽略的检测方法研究被引量:33
2005年
目的探讨8种国内、外较常用的单侧空间忽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删除试验、数字消去法、平分直线法、画钟试验、自由画图、字体试验、临摹画图、目测黑点数等8种单侧空间忽略检测方法对400名正常人进行量化评定,同时对随机选择的3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检测。结果正常人字体试验和目测黑点数的检测结果全部正常,其它方法的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自由画图、画钟试验、平分直线法和临摹画图的异常率随被检者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临床应用中,数字消去法、目测黑点数和字体试验检出率较低,分别为71.43%、57.13%和42.86%,其他方法检出率均为100%。结论不同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影响因素不同,单纯采用一种检测方法不能明确被检者是否存在单侧空间忽略,多种方法同时应用可提高检出率。
李红玲岳崴樊金兰赵然张玉淼
关键词:单侧空间忽略高检出率消去法直线法被检者画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人脑组织和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血管母细胞瘤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对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10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VEGF可以为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治疗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2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观察PDGF-BB在32例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结果 PDGF-BB在人脑血管母细胞瘤组织中的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结论 PDGF-BB在脑血管母细胞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抗PDGF-BB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新方法。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和电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用徒手肌力法(MMT)和神经功能愈合标准评分法(MCRR标准)对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MT评分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5.00%,对照组为60.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刘敏李嵩张玉淼刘春辉石汉文
关键词:腓总神经麻痹超短波低频脉冲电疗电针治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变及外周血BCL-2、BAX、Caspase-3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流变学及外周血BCL-2、BAX、Caspase-3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测定血流变学指标及外周血BCL-2、BAX和Caspase-3蛋白含量。结果:(1)治疗4周时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而FMI、MBI和SIS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2)治疗4周时观察组患者HCT、ESR、WBV和FIB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3)治疗4周时观察组患者外周血BCL-2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BAX和Caspase-3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CL-2、BAX与Caspase-3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改善患者血流变学有关。
张玉淼王红莲周宏斌刘畅樊金兰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流变BCL-2蛋白BAX蛋白CASPASE-3蛋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