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蕉

作品数:35 被引量:317H指数:9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6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5篇肥胖
  • 5篇出血
  • 4篇缺血
  • 4篇脑出血
  • 4篇急性
  • 4篇高血压
  • 4篇发病
  • 3篇血管病
  • 3篇血性
  • 3篇神经功能
  • 3篇神经内科
  • 3篇注射
  • 3篇疗效
  • 3篇颅内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血

机构

  • 32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32篇张艳蕉
  • 20篇孙兴元
  • 17篇蒋丽艳
  • 10篇于广娜
  • 9篇赵宏
  • 8篇任占军
  • 8篇迟景宏
  • 8篇陈庆友
  • 8篇黄丽娟
  • 7篇刘宏斌
  • 5篇金立
  • 5篇范秀玉
  • 4篇李莉
  • 3篇潘云志
  • 3篇陈丽莉
  • 3篇赵宇
  • 2篇曲妍
  • 2篇隋欣
  • 2篇康晓新
  • 2篇丁丽

传媒

  • 10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内科提高临床实习质量的方法研究
2010年
孙兴元毕红霞张艳蕉蒋丽艳
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实习质量临床思维能力医学实习生神经病学
蚓激酶胶囊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早期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
刘宏斌单杰蒋丽艳金立孙兴元迟景宏尹璐赵宏张艳蕉隋欣于广娜潘云志
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血流动力学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环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首选,但一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小板聚集率仍然很高,因此干预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R)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二...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蚓激酶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
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孙兴元张艳蕉赵宏蒋丽艳迟景宏潘云志隋欣
关键词:尼莫地平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微创钻颅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 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温组(20例)、病灶外侧组(20例)和病灶中心组(16例),3组均给予微创钻颅术及常规治疗,常温组未给亚低温治疗,病灶外侧组在钻颅后立即行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治疗,病灶中心组钻颅后行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h后给予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2组局部亚低温时间72h。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结果病灶中心组、病灶外侧组和常温组有效率分别为81.3%(13/16)、60.0%(12/20)和40.0%(8/20),病死率分别为12.5%(2/10)、15.0%(3/20)和20.0%(4/20);病灶中心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其他2组(P均〈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其他2组(P均〈0.05)、Barthel指数亦高于其他2纽(P均〈0.05)。结论病灶中心亚低温能有效地起到脑保护作用,微创钻颅术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里加快神经功能,晦茸隆低对砖牵.
孙兴元杨子超谷莹丽张卓伯赵宏蒋丽艳张艳蕉
关键词:局部亚低温脑出血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压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高血压是血管性痴呆(VD)的一种常见高危发病因素,本文采用血压的24h动态监测,分析血压的昼夜节律以及血压负荷等变化,了解血压水平与VD之间的关系情况,进而评估高血压在VD发病中的危险程度。
尹璐曲妍康晓新赵宇张艳蕉刘宏斌孙兴元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压节律
探究年龄、肥胖及高血压对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情况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病几率与患者腰围(WC)、体重指数(BMI)、年龄、身高及高血压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共130人进行体检及问卷调查。将其分为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得出脑卒中与WC、BMI、年龄、身高及高血压等多方面因素间关系。结果年龄较大且曾有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为脑卒中患病的高发人群。其中60岁以下的患者,脑卒中患病率与BMI和WC数据成正比。通过分组对比得知,WC与脑卒中患病几率之间存在线性关联。总结多方面因素分析得知,脑卒中患病率与WC之间关系较为密切,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最小OR值大于1,与身高间无明显联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人群中肥胖、超重者逐渐增多,患脑卒中患者不断增加,其二者间具有独立联系。故目前预防脑卒中疾病的发生,重点在于肥胖、超重人群的预防。
张艳蕉陈庆友于广娜蒋丽艳孙兴元任占军黄丽娟
关键词:脑卒中肥胖体重指数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抗菌药物优化治疗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及对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71例,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及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71例颅内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3株占67.02%、革兰阴性菌27株占28.72%、真菌4株占4.26%;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舒巴坦以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均为44.4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均为11.1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00%、44.44%,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71例患者中29例颅内感染得到控制,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体温降至正常。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多见,治疗应按照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抗菌药物优化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陈大刚张艳蕉赵静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颅内感染抗菌药物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性血管痴呆的关系探讨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在老年性血管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测两组患者的Hcy、叶酸、VitB12水平。结果 VD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Hcy(t=3.828,P=0.002),叶酸(t=2.429,P=0.030),VitB12(t=-1.175,P=0.02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可以用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与预后检测指标,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查手段。
尹璐曲妍康晓新赵宇张艳蕉刘宏斌孙兴元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叶酸VITB12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CI患者209例,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4)。对照组患者给予ACI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和D-二聚体(D-D)水平,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螺旋CT测患者脑梗死体积;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ct、FIB、NO、e NOS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Hct、FIB、D-D水平降低(P<0.05),NO和e NOS水平升高(P<0.05);与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Hct、FIB、D-D水平降低(P<0.05),NO和e NOS水平升高(P<0.05)。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Hct、FIB、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和e N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降低(P<0.05),Barthel指数升高(P<0.05);与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降低(P<0.05),Barthel指数升高(P<0.05)。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7%(85/104)、91.4%(96/1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63,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
黄丽娟张艳蕉赵亮于广娜李莉何薇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中年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
缺血性卒中在超重或肥胖患者中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指标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在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指标。方法提取所有9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等超重与肥胖相关指标。结果在BMI、WC、WHR、WHtR中,大于等于相关指标的患者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均高于小于相关指标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且其发病率对应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超标患者发病率均低于女性超标患者发病率,比较结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或肥胖均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于广娜张艳蕉任占军陈庆友黄丽娟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超重或肥胖发病特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