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忠 作品数:11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固原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重症超声评估血管反应性、血流状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病人术后血管反应性、血流状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颅脑损伤病人106例,所有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分别进行头部CT以及重症超声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采用重症超声监测病人术后1~7 d脑血管反应性及脑血流情况。结果重症超声检测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中线结构移位、脑室移位及硬膜下积液等检出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超声综合检出率为93.4%(99/106)。去骨瓣术后,病人大脑中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先降低后升高,术后3 d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最低(P<0.05);术后1~7 d,病人脑充血发生率呈逐渐递减趋势,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逐渐增加;脑血管反应性术后先降低后升高,术后3 d血管反应性最低(P<0.05)。结论重症超声能够有效评估老年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术后颅内病变情况,以及病人术后脑血管反应性、脑血流情况,有助于及时反映病人病情。 徐万忠 白艳丽 王晓麒关键词:血管反应性 脑血流监测 呼吸机辅助急诊治疗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 2024年 目的:分析呼吸机辅助急诊治疗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固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分配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急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命体征指征、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治疗后,两组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收缩压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治疗中予以呼吸机辅助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徐万忠 白艳丽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 急诊治疗 呼吸机 固原市医院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固原市人民医院院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对策,从而提升我院整体急救水平.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院医务人员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前后掌握情况作比较.结果 培训之前... 王晓麒 徐万忠青年胃癌114例临床分析 2005年 为探讨青年胃癌的临床特点,分析了1983年4月~2004年4月胃镜活检114例青年胃癌资料。结果男59例,女55例,男女之比为1.071,早期胃癌10例(8.77%),余为进展期胃癌104例(91.23%),病理分类以低、未分化腺癌为多58例(50.88%),胃镜一次活检确诊95例(83.33%)。青年胃癌症状隐匿,易误诊,生育期女性较多,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差,故强调早期胃镜活检诊断、早期治疗。 陈丽 徐万忠关键词:胃癌 青年 胃镜检查 床旁超声与颅脑CT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比较床旁超声和颅脑CT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的诊断效能。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去骨瓣减压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分别行床旁超声与脑部CT影像学检查,检查项目为颅脑出血量、中线位移距离及侧脑室宽度绝对值等,比较各项检测指标,并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床旁超声与脑部CT检测的颅脑出血量分别为(3.07±0.87)、(3.21±0.59)mL,中线位移距离分别为(1.21±0.54)、(1.32±0.67)cm,侧脑室宽度绝对值分别为(0.73±0.07)、(0.67±0.05)mm,两种方法各指标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r=0.87,P=0.023;r=0.83,P=0.034;r=0.92,P=0.017)。结论床旁超声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的监测结果与颅脑CT呈正相关,二者均为重要的检测手段,床旁超声更便捷。 徐万忠 王晓麒关键词:螺旋计算机 颅脑损伤 减压术 固原市医院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现状,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对策,从而提升整体急救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医务人员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前后掌握情况作比较。结果培训之前(后),医护人员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术知晓率为49.42%(94.19%),掌握率为39.12%(96.12%);对成人气管插管(经口)术知晓率为38.76%(85.27%),掌握率为20.16%(90.12%);电击除颤技术知晓率为40.12%(90.12%),掌握率为32.17%(89.15%);急救止血技术知晓率为23.32%(95.93%),掌握率为35.07%(95.34%);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技术知晓率为19.8%(97.29%),掌握率为25.19%(96.51%)。结论医务人员对院前急救技能掌握率低,不同科室对院前急救技能掌握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院前急救专项培训明显提高了医护人员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率和急救技能掌握率,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了保障。 徐万忠 王晓麒 白艳丽 张丽关键词:院前急救 无创正压通气不同压力水平对AECOPD人机同步性及呼吸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在无创正压通气(NPPV)模式下,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参数、人机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AECOPD患者30例,分别在受试者接受5、10、15 cm H_2O水平无创正压通气(PS) 30 min后进行2 min的参数测量。结果 15 cm H_2O PS水平下患者潮气量(VT)、每分钟通气量(VE)、无效触发指数、潮气量变异率、吸气时间(T1)和漏气量(leak)分别为(630.71±104.18) mL、(11.18±3.91)L/min、(33.81±9.20)%、(33.08±10.20)%、(1.15±0.30) s和(8.30±2.11) L/min,明显高于5、10 cm H_2O PS水平(P<0.05),而呼吸机呼吸频率(RRvent)为(16.82±4.10)次/min,明显低于5、10 cm H_2O PS水平(P<0.05);10cm H_2O PS水平下患者RRvent低于5 cm H_2O PS水平(P<0.05),而无效触发指数明显高于5 cm H_2O PS水平(P<0.05);5 cm H_2O PS水平下时,无效触发指数与T1呈正相关(r=0.522,P<0.05);10、15 cm H_2O PS水平下时,无效触发指数与T1和VT呈正相关(r=0.622和0.433,0.652和0.443,P<0.05)。结论高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可显著增加AECOPD患者无效触发,无效触发可能与VT和T1有关。 屈文慧 徐万忠 张丽 刘淑娟 陈立阳 荆晓惠 吴亚平 王嘉杰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无创正压通气 危重病患者入ICU时间与病死率的关系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危重病患者入ICU时间与病死率的关系,探讨影响ICU病死率的因素。方法根据患者入ICU时间分别纳入工作日组和周末节假日组,日间组和夜间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ICU病死率。结果患者日间组和夜间组入ICU的病死率分别为3.5%和13.9%,夜间组入ICU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日间组(P<0.05)。日间组入ICU的高危患者病死率为11.9%,夜间组入ICU的高危患者病死率为15.3%,夜间组高危患者病死率高于日间组高危患者(P<0.05)。结论夜间入ICU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及早将危重病患者转入ICU监护治疗,合理安排夜间ICU医护人员结构,提高工作质量,以降低危重病患者病死率。 徐万忠 王晓麒 马希刚关键词:危重病 ICU 病死率 急危重症患者采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固原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呼吸相关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复苏时间、呼吸恢复平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_(2)、Sp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aCO_(2)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可提高复苏成功率,稳定患者呼吸状态及生命体征,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 徐万忠 白艳丽关键词:急危重症 急诊抢救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对老年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60例为对照组,采用PCR提取基因组的DNA,检测IL-6基因174、634、572位点多态性。结果2组IL-6174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IL-6634位点、572位点CC基因型(65.00%vs 76.25%,33.12%vs 61.25%,P<0.01)及C等位基因频率(76.88%vs 86.87%,51.56%vs 77.50%,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IL-6174位点基因多态性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中度患者IL-6634位点和572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患者IL-6634、57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结论IL-6174位点多态性与严重心力衰竭无明显相关,但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IL-6634、572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表达明显减少,可通过634、572位点基因的多态性表达预测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 徐万忠 白艳丽 王晓麒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 心力衰竭 基因型 基因频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