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旭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分析
- 2018年
- 狮子沟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对狮子沟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区长期的构造演化和地震地质灾害的评价。通过对该断裂带构造地貌调查、断层剖面和探槽研究,得到以下认识:狮子沟断裂是一条向SW方向逆冲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的逆冲活动一部分沿着山前分支断层,该分支错断了全新世早中期的冲洪相地层,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12~0.15 mm/a;另一部分沿着盆地内隐伏分支断层活动,形成次级褶皱隆起,最近主要的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97.93±7.98)^(59.43±3.42)ka间。这些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单元分布在基岩山前以南约750 m的范围内,因此,在该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此类构造变形。
- 许建红惠旭辉惠旭辉程宏宾张晓亮
- 关键词:滑动速率
-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的重新厘定
- 2016年
- 全新世以来,距今越近,华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垂直活动速率越大,甚至出现跳跃式的增长。重新梳理该断裂带40多处断层陡坎测量结果,发现这种不合理应与1556年华县8级地震有关。通过减掉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同震位移量,消除了这次大震的同震位移对活动速率计算值的放大作用,而且不同时期地貌陡坎的计算结果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说明这种处理是必要和有效的。最后,应用上述处理方法得到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较为可靠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56±0.2)mm/a。
- 许建红惠旭辉何斯渊
- 关键词:正断层
- 渭河盆地地裂缝发育基本特征被引量:36
- 2007年
- 渭河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是地裂缝发育较多的地区。本文在渭河盆地地裂缝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地裂缝的分布概况,详细研究了渭河盆地地裂缝的发育基本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地裂缝的成因。渭河盆地196条地裂缝大都密集分布在断层近侧,与断层走向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地裂缝基本特征主要是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地裂缝平面形态有直线、S型和锯齿状;剖面形态为上宽下窄,并逐渐消失;倾角较陡。地裂缝空间分布上有方向性、开启性和网络性。渭河盆地地裂缝主要是构造地裂缝,受构造断裂控制;地下水、地表水、采空和黄土湿陷性只是诱导因素。
- 陈志新袁志辉彭建兵李喜安毛少力惠旭辉
- 关键词:地裂缝地质灾害
-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
- 2018年
- 油砂山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英雄岭背斜南翼,英雄岭背斜是柴达木盆地内新构造表现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柴达木盆地内部褶皱向S扩展的最前缘位置。对油砂山断裂的古地震和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和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通过对油砂山山前洪积扇上沿断裂带发育的挤压鼓包进行探槽开挖、油砂山西侧盆地内褶皱陡坎进行测量及晚第四纪冲、洪积地层进行光释光测年,综合分析认为:1)油砂山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盆地内的褶皱陡坎表明至少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该断裂在同一地表迹线上持续活动。油砂山探槽揭露到的断层面产状为N62°W/NE∠17°。探槽揭露到了至少2次构造事件,较新的1次事件Ⅱ发生在距今500a以来,垂直断距约0.25m。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确定它就是1977年茫崖西北的M6.4地震,但也不能排除与该地震有关。较老的事件Ⅰ发生在距今1 000~4 000a之间,垂直断距约0.55m。事件发生后的侵蚀作用影响了事件Ⅰ年龄的限定和事件Ⅰ确切次数的判定。2)油砂山断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8±0.06)mm/a。与该区GPS站点的相对速率相比较表明,油砂山断裂是该区非常重要的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在调节区域构造变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许建红惠旭辉惠旭辉程宏宾张晓亮
- 关键词:古地震活动速率
- 九寨沟M_S7.0地震前跨断层水准前兆异常与震后变化被引量:7
- 2018年
- 利用2017-08-08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区北侧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以及震后8月、9月两期加密复测结果,综合观测曲线、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及特征强度指标,分析九寨沟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前1a多西秦岭至六盘山构造区异常比较集中;震前1~3个月西秦岭构造区及其附近(震区周边300km范围内)短期异常增多,异常特性以逆断性突跳为主,对该次地震有中短期-短期前兆反映;震后1个月西秦岭构造区多数异常调整恢复。
- 张希贾鹏李瑞莎惠旭辉
- 关键词:前兆
- 地表水与地裂缝活动关系的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选择地裂缝场通过的湿陷性黄土场地,布置一个10m×10m的试坑,埋设深度不等的沉降监测标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以便模拟各种来源的地表水浸入后隐性地裂缝的活动情况,然后对得出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从可能引起地裂缝场地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两个方面(黄土湿陷变形、浸湿土体沿裂缝滑移下陷)作了分析探讨,并绘制平均沉降量和垂直于地裂缝的累积沉降量图进行了说明,得出地表水与地裂缝的活动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 王万平惠旭辉
- 关键词:地裂缝地表水黄土湿陷滑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