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甫
- 作品数:33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宜昌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段2003-2015年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蓄水后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段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制定卫生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03-2015年监测点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资料、人群血清学和鼠类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3-2015年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段报告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疟疾、狂犬病各1例,未发现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及其他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HFRS和钩体病抗体人群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22%和14.12%;室内鼠密度先上升后下降,室外鼠类捕获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鼠肾钩端螺旋体、鼠肺HFRS阳性率分别为3.49%和0.35%。结论尚未发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段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但应继续开展监测。
- 余凤苹赵鑫张皓李慧甫魏婷
- 关键词: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 三峡库区病媒生物的动态研究
- 薛宏俊沈超董美阶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徐勇
- 《三峡库区病媒生物的动态研究》课题,系宜昌市科学技术局于2007年下达的市级科研计划项目,编号为A2007302-42。该课题针对三峡库区病媒生物开展系统调查,通过50年的跟踪调查,摸清了三峡库区病媒生物的本底。整理分析...
- 关键词:
-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利枢纽工程
- 宜昌市城区常见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掌握宜昌市城区常见病媒生物种群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定病媒生物防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结果宜昌市城区鼠类以褐家鼠、小家属为优势鼠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67.44%和27.91%;蚊类以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量的40.78%、25.22%、18.07%;蝇类以家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蝇总数的39.66%、15.76%和13.55%;蟑螂以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蟑总量的59.17%、25.00%。4种病媒生物密度均有明显的季节性,5-9月为活动高峰期。结论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采用科学方法防控病媒生物。
- 朱彬彬李枝金李慧甫沈超薛宏俊杜平雷晓春
-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
- 医院有害生物管理
- 2009年
- 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沈超薛宏俊杜平
- 关键词:有害生物污染环境疾病传播病原微生物建筑结构
- 应急扑疫现场消毒杀虫处置程序
- 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科学规范。方法 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结果 消毒人员要配备齐全消毒装备,严格按照技术要...
- 李慧甫朱彬彬李枝金
- 关键词:消毒公共卫生
- 湖北宜昌市病媒生物防控长效机制探讨
-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始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环境治理、化学防治和各部门职责分工等方面,对病媒生物防控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1.建立病媒生物防控组织网络以市、区、街办...
- 李枝金李慧甫朱彬彬沈超薛宏俊
- 文献传递
- 甲型H1N1流感定点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操作规程
- 2009年
- 从6月11日开始,美国中学生旅游团先后有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入住宜昌市三医院,为力争实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零死亡、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三个零”目标,6月13~20日,我所专业技术人员协同省防控办专家,对三医院病房的院感防控工作、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进行规范,提出二十余条整改方案,为湖北省其他地市的防控工作树立了典型、提供了借鉴。
- 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
- 关键词:医院感染H1N1流感甲型规程
- H1N1甲流感现场应急消毒杀虫处置
- 2009年
- 消毒杀虫工作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举措。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甲型H1N1流感发生流行时的危害,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科学规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甲型H1N1流感发生现场和疑似患者留观场所进行应急现场消毒杀虫处置。
- 李慧甫朱彬彬李枝金
- 关键词:消毒杀虫H1N1流感应急处置疑似患者甲型
- 1959-2009年三峡库区宜昌段鼠形动物变动趋势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 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徐勇董美阶沈超薛宏俊
- 关键词:三峡库区鼠类
- 灾区消毒方法探讨
- 自然灾害后及时合理消毒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本文综述了常用消毒方法和不同消毒对象的处理对策,针对灾区特点,提出要特别重视食物、饮水、居住环境和手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在救...
- 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沈超薛宏俊杜平
- 关键词:灾区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