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斌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病变
  • 2篇病理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性病
  • 1篇乳腺良性病变
  • 1篇乳腺纤维
  • 1篇乳腺纤维囊性...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生物标志
  • 1篇肿瘤标记
  • 1篇纤维囊
  • 1篇纤维囊性病
  • 1篇腺肿瘤
  • 1篇良性病

机构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89...

作者

  • 3篇李晓斌
  • 2篇黄焰
  • 2篇尉承泽
  • 2篇王刚乐
  • 2篇宋志武
  • 2篇郑晓玲
  • 1篇李国民
  • 1篇宋瑾
  • 1篇马静
  • 1篇王德文
  • 1篇许春伟
  • 1篇卫刚
  • 1篇戚晓东
  • 1篇赵惠斌
  • 1篇朱月华
  • 1篇王静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乳腺癌前不同病变中多种生物标志的变化规律及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多种生物标志在乳腺癌前不同病变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pS2、p53和c-erbB-2在正常乳腺组织、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中的表达。结果ER、PR表达与乳腺增生病情程度密切相关(r=0.446,P<0.0001;r=0.363,P<0.0001),阳性表达率在不典型增生组分别为64.4%和73.3%,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1.5%和15.4%)和单纯增生组(分别为22%和28%)。pS2、p53、c-erbB-2在癌前不同病变中的表达率较低。发现>2个指标的共表达在不典型增生组为68.9%,显著高于正常组(3.8%,P<0.01)和单纯增生组(14%,P<0.01)。结论ER、PR是促进乳腺增生发展和癌变的重要影响因子,临近癌变存在显著增高的多生物指标共表达。
黄焰朱月华王德文李晓斌尉承泽王刚乐宋志武郑晓玲
关键词:癌前状态
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2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增生性病变占乳腺良性病变的94.8%,乳腺浸润性癌在恶性肿瘤中占95.8%;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7.1岁,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34.98岁(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疾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6.5%)大于发生乳腺良性病变的概率(1.9%),P<0.001;72%的乳腺增生性病变存在>3种病理成分;乳腺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3.5%)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增生性病变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49%),P<0.01;乳腺癌旁不同良性病变与癌一样,对ER均有高表达。结论:乳腺增生性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病变成分复杂的良性疾病,其演变过程与乳腺癌有关。
黄焰赵惠斌李国民尉承泽李晓斌王刚乐宋志武郑晓玲
乳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病理形态学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经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3例,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而后行改良根治术,对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分别取材,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及NADH-黄递酶活性检测。结果光镜观察11例靶区内肿瘤组织仅有轻微退变,2例靶区内约40%的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电镜显示靶区内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NADH-黄递酶活性检测发现靶区肿瘤染色阴性。结论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组织发生坏死,HIFU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卫刚戚晓东马静宋瑾王静任扩军许春伟李晓斌
关键词:乳腺癌高强度聚焦超声病理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