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 接受美学视域下史诗的演述与接受
- 2022年
- 上世纪末以来,史诗的演述成为中国史诗研究的中心。从接受美学的视域观照,“作家——作品——读者”在史诗演述中呈现为演述中创编、史诗文本生成以及听众接受共时发生的“全息图景”。史诗演述在特定场域中通过表演的方式(演述——聆听)发生,史诗歌手对史诗传统进行二度发现和创造,与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原初意义上凝固的史诗文本被启动、激活和重新生成,史诗传统传承的恒固性与演述的张力达成“冲突的和解”。
- 李楠
- 关键词:史诗
- 文化记忆与意义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格萨尔》被引量:10
- 2022年
- 文化记忆涉及回忆、认同与文化的延续。《格萨尔》以史诗演述和史诗文本为回忆的主要载体,是特定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格萨尔》传达的文化符码和价值,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相契合相促进,是铸牢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格萨尔》的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和全方位“非遗”保护是文化延续的实践,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和互鉴的生动例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格萨尔》文化记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 李楠
- 关键词:《格萨尔》文化记忆中华文化
- 论大学语文课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被引量:2
- 2023年
- 开展专题化教学是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的课程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教材种类繁多而教学研究相对不足、新媒体时代对实体课堂带来挑战等问题。开展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一要从立足经典、多学科融合、融入地域文化等维度凝练教学专题,科学地建构课程内容;二要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密围绕课程专题深入拓展大学语文的“课堂和书房”,真正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 李楠
-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改革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简析被引量:3
- 2007年
-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正式确立至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学界众口不一,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和简析。
- 李楠
- 关键词:民族少数民族文学
- 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 2023年
- 民族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授课对象汉语水平差异大导致因材施教困难多,课程思政碎片化难成体系,学科地位不确定导致难以保证师资等问题。应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三方面改革措施:一是实施分层教学,革新教学内容;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建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三是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述研究能够为民族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李楠
-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语文
- 史料·诠释·意义:《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
- 2024年
- 《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 李楠
- 关键词:《格萨尔》学术史史诗
- 浅析和谐社会的幸福理念
- 2008年
-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理想状态,而和谐幸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动力和目标。既然社会的发展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提倡的幸福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和谐观。构建和谐与促进国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其着眼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这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 黄天柱李楠
- 关键词:和谐社会
- 文学主体间性论要
-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其内涵是关于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作为术语最早由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后来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人的深度阐释而被学界广泛接受。作为对主体性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它更为关注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
- 李楠
- 关键词:主体性理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学批评文学创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