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永坤

作品数:103 被引量:684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2篇动脉
  • 23篇血管
  • 20篇缺血
  • 19篇血性
  • 19篇卒中
  • 18篇蛋白
  • 14篇动脉瘤
  • 14篇梗死
  • 13篇人参
  • 12篇缺血性卒中
  • 12篇颅内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1篇磷酸
  • 11篇磷酸化
  • 11篇急性
  • 10篇动脉狭窄
  • 10篇颈动脉
  • 9篇血管内治疗
  • 8篇颅内动脉

机构

  • 54篇福建省立医院
  • 39篇福建医科大学
  • 21篇南京军区南京...
  • 4篇南京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深圳大学总医...
  • 1篇福州市第二医...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福建省人民医...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南通市第三人...
  • 1篇南京市江宁医...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03篇李永坤
  • 42篇汪银洲
  • 35篇程琼
  • 30篇郑峥
  • 24篇刘君鹏
  • 19篇刘新峰
  • 17篇曾育琦
  • 15篇朱元贵
  • 15篇陈晓春
  • 13篇彭小松
  • 12篇徐格林
  • 12篇李云飞
  • 9篇林守华
  • 7篇朱武生
  • 6篇陈艳
  • 5篇蔡乾昆
  • 5篇刘德志
  • 5篇陈丽敏
  • 5篇陈茂刚
  • 5篇包元飞

传媒

  • 11篇国际脑血管病...
  • 8篇福建医药杂志
  • 7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创伤与急诊电...
  • 5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药学学报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药理通讯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10篇2004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性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中的预测性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入的脑梗死患者114例,其中END患者46例(END组),非END患者68例(非END组)。在发病24h内完成常规MRI平扫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级,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值。结果 END组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及FA值明显高于非END组[(65.94±19.49)岁vs(59.81±22.52)岁,P=0.043;65.22%vs 45.59%,P=0.039;(10.61±3.42)mmol/L vs(7.73±1.84)mmol/L,P=0.032;0.35±0.14 vs 0.26±0.09,P=0.041],且2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校正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后,logistic分析显示,空腹血糖(95%CI:1.577~2.859,P=0.019)、DTT分级(95%CI:1.089~2.223,P=0.037)及FA值(95%CI:1.045~1.793,P=0.047)与END相关。DTT分级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C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无关(r=0.134,P=0.312),FA值与NIHSS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612,P=0.037)。结论 DTT分级及入院时高血糖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FA值与END程度密切相关。
王启章张祥钦李玉浩刘勇李永坤黄秋燕颜英尤洪科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磁共振成像
血清肌钙蛋白I预测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归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临床分级、血清cTnI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心电图、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等信息。在患者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不良定义为>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cTnI水平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16例患者,其中256例转归良好(81.01%),60例转归不良(18.99%),13例(4.11%)死亡。47例(14.87%)患者血清cTnI水平升高,转归不良组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45%对7.81%;P<0.001)。与转归良好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更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更高(P均<0.001)。转归不良组NT-proBNP水平升高及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构成比(P均<0.001)亦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以及并发脑梗死、脑积水、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Hunt-Hess分组3~5级[优势比(odds ratio,OR)6.6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58~20.278;P=0.001]、Fisher分级3~4级(OR 3.719,95%CI 1.479~9.352;P=0.005)、脑梗死(OR 15.814,95%CI 4.978~50.235;P<0.001)、再出血(OR 13.324,95%CI 2.092~84.881,P=0.006)以及血清cTnI水平升高(OR 3.874,95%CI 1.406~10.672;P=0.009)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可独立预测aSAH�
陈艳吴迪程琼李永坤汪银洲郑峥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治疗性肌钙蛋白I
颈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及并发症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分析其并发症。方法对6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式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其疗效,分析其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13例术中出现血压心率明显降低,3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5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1例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脑出血,2例分别在3个月及半年后复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仍值得我们警惕及预防。
刘君鹏汪银洲程琼李永坤郑峥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
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和随访结果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合并其他头颈动脉狭窄(other craniocervical artery stenoses,OCAS)的粥样硬化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subclavian arterystenosis-occlusion,SASO)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粥样硬化性S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合并OCAS情况以及SASO支架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5例SASO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4±9)岁,46例(70.8%)合并OCAS。总的技术成功率为95.4%,其中狭窄患者58例(98.1%),完全闭塞患者7例(71.4%)。共有4例发生并发症,无介入相关的严重卒中和死亡。平均随访(24±19)个月,发现再狭窄6例和临床相关事件10例,主要发生于合并OCAS的患者。术后12、24个月和随访结束时首次血管成形通畅率分别为94.5%、81.8%和81.8%,无临床相关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2.9%、74.6%和68.3%。结论血管内支架可安全和有效地治疗合并OCAS的SASO患者,其总体临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受OCAS的影响。
李永坤殷勤朱武生刘德志陈茂刚徐格林汪银洲刘新峰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动脉闭塞性疾病
M_1受体激动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2
2004年
李永坤朱元贵陈晓春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机制信号传导
单纤维肌电图对163例重症肌无力诊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查在重症肌无力(MG)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MG患者的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和SFEMG(其中42例)的检查结果,比较MG各临床分型的RNS异常率、RNS和SFEMG检查的阳性率。结果Ⅰ型MG患者RNS异常率(31.2%)明显低于其他临床分型(P<0.01)。SFEM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RNS(P<0.01)。结论RNS和SFEMG检查对MG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对于临床疑诊MG而RNS阴性的轻症患者可进一步行SFEMG检查而明确诊断。
陈名峰李永坤周瑞玲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单纤维肌电图重复电刺激
颈动脉超声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评估后循环缺血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病变。方法将15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93例,均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名,用于确定TCD检查中的正常峰值流速。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斑块的稳定性、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狭窄情况。结果①脑梗死组椎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1.4%(51/83),高于TIA组的38.4%(3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脑梗死组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6.1%(41/62),高于TIA组的39.8%(3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组后循环病变发生率为77.4%(48/62),高于TIA组的60.2%(5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组后循环颅内段病变发生率为56.5%(35/62),高于TIA组的34.4%(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脑梗死组后循环狭窄的发生率为27.4%(17/62),高于TIA组的11.8%(1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是PCI,特别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能快速、较准确评估PCI血管病变的分布。
陈艳郑峥程琼李永坤季晓林李建卫林宁吴长明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对比剂血流动力学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6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VS分为CVS组与无CVS组,每组3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数据、入院前的症状和身体状况、量表评分、颅脑CT表现、临床处理情况、动脉瘤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CVS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6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且均完成了这项研究,大多数患者年龄分布在40~60岁之间,两组患者中均为女性患者较多。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咖啡因使用史、动脉瘤情况(大小、定位、高度、直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Hunt-Hess分级量表(HHS)分级、Fischer分级量表(FS)分级、白蛋白最低值、C反应蛋白(CRP)最大记录、是否腰椎穿刺和(或)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否血管内手术后机械通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视乳头水肿视力减退、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动脉瘤宽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尿素最大记录、白细胞计数(WBC)最大记录、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大记录、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素最大记录、WBC最大记录和INR最大记录升高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35、1.219、1.373,P<0.05)。视乳头水肿视力减退、脑室内出血、脑积水、动脉瘤宽度、mRS评分、PLT最低值不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产生颅内炎症状态的强度可能与CVS的发生及其不良后果直接相关。
刘菁芸江小琳程琼汪银洲李永坤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5
2011年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脑血管内治疗技术在应用材料和临床经验上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远期随访结果亦相继公布,为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
李永坤刘新峰
关键词:脑缺血血栓溶解疗法
Miller-Fisher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分析发现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均具有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联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CT和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出院后随访3~6个月,6例痊愈。结论Miller-Fisher综合征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程琼林守华李永坤刘君鹏汪银洲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