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 作品数:113 被引量:896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南京~湖口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点被引量:7
- 1998年
- 长江南京~湖口间421km长的江段有江豚约697头,其中以华阳至湖口一带密度最高.江豚的分布为聚集分布.此外,江豚还具有很强的趋岸性,88.8%的江豚出现在离岸500m的范围内.长江江豚的数量近年来有所下降.以本文中的平均密度粗略估计江阴至武汉段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1481头,比张先锋等(1993)报道的该江段江豚的数量低171头.
- 周开亚杨光高安利孙江徐信荣
- 关键词:江豚种群数量长江
- 白鱀豚MHC基因类DQB1座位第二外元的序列变异分析被引量:11
- 2003年
- 测定了 4 5个克隆的白豚 (Lipotesvexillifer)MHCⅡ类基因DQB座位第二外元 172bp的核苷酸序列 ,共获得 15种序列 ,发现了 2 2个变异位点。核苷酸的非同义替换明显多于同义替换 ,并造成了 15个氨基酸的改变。氨基酸的替换趋于集中在假定的与抗原的选择性识别相关的位点附近。白豚DQB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白鲸 (Delphinapterusleucas)和一角鲸 (Monodonmonoceros)DQB1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不具备人及其它一些灵长类动物DQB2基因所共有的基序 (Motif) ,而与牛DQB1基因的基序相近 ,说明本研究得到的白豚MHC序列应属于类DQB1基因。同一个体出现了多种序列的情况 ,提示白豚的DQB基因可能存在着座位重复。白豚的类DQB1座位的序列中存在多种基序的不同组合 ,推测是由于基因转换造成的.
- 严洁杨光周开亚魏辅文
- 关键词:MHC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基因重复基因转换
- 中国水域江豚种群遗传变异的研究被引量:47
- 1997年
- 运用PCR产物的银染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水域江豚长江种群、黄海种群和南海种群共12头个体的2个长度分别为317bp和24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并以此分析了江豚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中国水域江豚各种群的控制区序列所定义的单倍型互不相同,无共有的单倍型。以2个mtDNA控制区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把2个片段合并后产生的较大片段的序列,用MEGA软件中的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把江豚聚类为三个分支,分别代表3个地理种群。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程度远远低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提示江豚不同种群之间可能已经有了显著的遗传分化,种群间缺乏基因交流。各种群在距今58~108万年以前有一个共同祖先。3个江豚种群之间显著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不大可能发生海江或江海迁移,同时也提示在进行江豚资源管理和物种保护时需要把它们作为不同的种群单元分别对待。
- 杨光周开亚
- 关键词:江豚种群
-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 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被引量:43
- 2002年
-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 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Ⅰ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 孙红英周开亚陆健健杨光
- 关键词:中华绒鳌蟹PCR/RFLP
- 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PCR/RFLP分子鉴定方法及试剂盒
-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中河蟹苗种和种蟹鉴定的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鉴别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的PCR/RFLP分子鉴定方法及该方法所使用的试剂盒。鉴定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反应和电泳检测。试剂盒中包括一对聚合酶链反应...
- 周开亚孙红英杨光
- 文献传递
- 微卫星标记分析乌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 2010年
-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7个乌龟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检测。结果显示,7个养殖群体都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8个位点共检测出130个等位基因,范围在9~26,平均16.25;其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57~0.92,平均值为0.71;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0.87和0.60~0.93。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5.91%来自群体间,84.29%来自群体内部,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143~0.1127,其中57.14%的两两群体间无分化,42.86%的两两群体间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分化。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表明,8个位点中有5个位点显著或极显著的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推测各群体中出现了近交繁殖的现象。7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1066~0.6468,UPGMA聚类分析表明,湖北荆州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6个群体聚为另一支。另外,7个群体都存在特有等位基因,提示群体间等位基因扩散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同时在育种上,可以作为亲本选育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 章芸俞丹娜杜卫国郑荣泉杨光
- 关键词:乌龟微卫星
- 中菊头蝠和折翼蝠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被引量:3
- 1999年
-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中菊头蝠(Rhinolophusaffinis)和折翼蝠(Miniopterusschreibersi)的心脏、肝、胃、肾脏、骨骼肌和脑等6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同工酶.结果显示:①LDH同工酶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各异;②出现了骨骼肌中B亚基含量显著高于A亚基的异常现象。
- 任文华杨光储诚艮
- 关键词:中菊头蝠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 Maxent模型预测北部湾中华白海豚适宜栖息地
- <正>了解环境和物种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沿岸海洋哺乳动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来探索2011—2015年期间发现位点数据与环境变量之间的拟合度,进而预测中国和越南地区的整个北部湾的中...
- 高慧丽陈炳耀杨光
- 文献传递
- 用mtDNA序列鉴定一头小布氏鲸标本被引量:30
- 2002年
- 测定了采自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头须鲸类标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b,cytb)基因 36 9bp和控制区 (controlregion) 933bp的序列 ,通过与已发表的须鲸类同源序列比对 ,发现与西太平洋和日本水域的布氏鲸的cytb基因和控制区分别有 6 78%~ 7 0 5 %和 1 3 30 %~ 1 4 4 0 %的序列差异 ,而与来自所罗门群岛的的布氏鲸之间cytb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 ,控制区的序列也仅相差一个碱基 ( 0 2 8% )。提示与邻近的西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普通布氏鲸在遗传上有显著区别 ,而可能与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为同一种 ,即小布氏鲸 (Balaenopteraedeni)。同时表明 ,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进行鲸肉及其制品的种类鉴定是可行和有效的。
- 杨光刘海周开亚季国庆
- 关键词:MTDNA序列标本
- 中国梅花鹿(Cervus nippon)遗传多样性及与日本梅花鹿间的系统关系被引量:12
- 2006年
- 在4个中国梅花鹿(Cervusnippon)种群45个样品的335bp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25个变异位点,并定义了8种单元型.AMOVA分析表明,中国梅花鹿种群间出现了显著的遗传分化(Φst=0.744,P<0.05),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也显示了中国梅花鹿单倍型的系统地理格局与地理分布区或亚种划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基于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及最小跨度网络图的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单倍型聚类对应于中国、日本南部和日本北部的3个单系,其中中国大陆种群和日本南部的梅花鹿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北部种群则较远,而中国台湾种群与中国东北和四川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华南种群较远.
- 吕晓平魏辅文李明杨光刘海
- 关键词:梅花鹿MTDNA种群结构系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