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利

作品数:12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药剂
  • 4篇田间
  • 4篇马铃薯
  • 3篇当归
  • 3篇药剂防治
  • 3篇药效
  • 3篇田间药效
  • 3篇内生细菌
  • 3篇晚疫病
  • 3篇马铃薯晚疫病
  • 3篇病原
  • 3篇病原鉴定
  • 2篇药效试验
  • 2篇霜霉病
  • 2篇炭疽
  • 2篇炭疽病
  • 2篇田间药效试验
  • 2篇霉病
  • 2篇牧草
  • 2篇发病

机构

  • 12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甘肃省作物遗...

作者

  • 12篇杨小利
  • 10篇陈秀蓉
  • 8篇陈泰祥
  • 7篇杨成德
  • 7篇王艳
  • 5篇薛莉
  • 3篇卞静
  • 2篇姚玉玲
  • 2篇王颖
  • 2篇张俊莲
  • 2篇徐鹏刚
  • 1篇王国荣
  • 1篇王玉琴
  • 1篇李捷
  • 1篇李振东
  • 1篇郝蓉蓉
  • 1篇李春杰
  • 1篇畅涛
  • 1篇张振粉

传媒

  • 3篇草业学报
  • 2篇中药材
  • 2篇草原与草坪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农药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当归褐斑病发病规律初步研究及田间药效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明确甘肃省当归褐斑病发生规律和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同时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田间小气候温湿度,并选用了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8月初至9月初是褐斑病的盛发期,9月中旬以后为衰退期,通过对田间小气候温度、湿度、病情基数等因子分析,发现褐斑病的病情指数与病情基数、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5种供试杀菌剂中,70%安泰生WP200~4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 600~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是较理想的药剂,间隔7天连续用药2次后,防效均达71%以上。结论:当归生产中可采用摘除病叶、调控田间温湿度和交替使用杀菌剂等措施来防治当归褐斑病。
陈泰祥杨小利陈秀蓉王艳王涵琦
关键词:当归褐斑病发病规律药剂防治
拮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功能测定被引量:23
2016年
为获得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具有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21株分离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的内生细菌进行抑菌能力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1株内生细菌对马铃薯晚疫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62AY11、262AY6和264AY2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8.41%、78.03%和75.38%,根据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在Gen Bank中的登陆号分别为KC414703、KC441759和HQ202817。262AY11和262AY6具有固氮能力;262AY6具有分泌IAA能力,在不含和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产IAA的量分别为9.94 mg/L和14.79mg/L,且对马铃薯坏疽病菌Phoma foveata、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和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的抑菌率分别为70.25%、62.38%和81.75%;264AY2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7.09%、50.75%和75.99%。表明芽胞杆菌262AY11、262AY6和264AY2能有效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具有固氮和产IAA的生物学功能,且对另外3种马铃薯病原真菌也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利用。
崔月贞杨小利杨成德薛莉张俊莲姚玉玲
关键词:致病疫霉内生细菌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品种抗性评价
2016年
对定西市渭源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主要气象因子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7个主栽品种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渭源县晚疫病8月初开始发生,下旬进入发病盛期,其病情指数与平均温、湿度综合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青薯9号和庄薯3号单产分别为1 467.40、1 371.06kg/667m2,出苗率分别为91.90%、96.70%,病薯率分别为5.95%、5.16%,晚疫病情指数分别为44.56和33.92,表明主栽品种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
杨小利杨成德陈秀蓉陈泰祥张俊莲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
当归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王涵琦杨小利王艳
关键词:当归炭疽病病原鉴定
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病原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病原,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形态学观察进行病原鉴定,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病原孢囊梗上部二叉状分枝4—6次,末端直或略弯,呈锐角或直角张开,大小平均274.6μm×5.5μm;孢子囊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大小平均23.7μm×19.6μm;卵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淡橘黄色,卵球色淡,大小平均39.3μm×35.0μm。5种供试杀菌剂中66.8%霉多克wP400~500倍液、60%百泰WG1000~1250倍液、52.5%抑快净WG1500倍液、687.5g/L银法利SC800倍液以及70%安泰生WP200—300倍液,间隔8d连续用药2次,防效在87.57%~79.24%,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结论:引起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病原为藻物界卯菌门黄芪霜霉菌Peronospora astragalina Syd.,供试的5种杀菌剂都可用于大面积防治黄芪霜霉病。
陈泰祥王艳陈秀蓉杨小利徐鹏刚
关键词:霜霉病病原鉴定药剂防治
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病原鉴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用于田间防治。[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形态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选用5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病原为真菌界子囊菌门束丝壳属黄芪束丝壳Trichocladia astragali(DC.)Neger。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75%肟菌酯.戊唑醇WG 0.25 mg/L、10%苯醚甲环唑WG 1.44 mg/L和50%硫磺.三唑酮SC 1.26 mg/L效果较好,间隔8 d连续用药2次,防效达75%以上。[结论]75%肟菌酯.戊唑醇WG、10%苯醚甲环唑WG和50%硫磺.三唑酮SC是防治甘肃省黄芪白粉病的首选药剂,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陈泰祥陈秀蓉王艳徐鹏刚杨小利
关键词:白粉病病原鉴定药剂防治
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被引量:1
2015年
进行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相关性R都大于0.877 2;药剂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其中,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仅0.01 mg/L。田间防效试验表明,722g/L霜霉威盐酸盐400倍液作用效果最好,第1次和第2次防效分别为50.13%和83.54%,其次为52.5%噁酮·霜脲氰1 500倍液,防效分别为49.91%和73.61%,说明霜霉威盐酸盐和噁酮·霜脲氰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较好的药剂。
杨小利薛莉杨成德陈秀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拮抗内生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GFP标记和平板分离法研究了拮抗内生细菌Bacillus mojavensis ZA1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土著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标记菌株ZA1-gfp在土壤中定殖数量为3.7×10^4~7.3×10^4 cfu/g;马铃薯根际为3.0×10~3~1.5×10^5 cfu/g,根内为49~630 cfu/g;马铃薯的根部横切面、根毛和根表皮等部位均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菌株ZA1-gfp菌体或聚集菌落。利用灌根法施入生防菌后,土壤中细菌、放射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真菌数量在中期下降;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在相对稳定范围内(数据之间差异不显著)消长。该结果说明菌株ZA1-gfp能够在马铃薯根内及根际定殖且不影响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稳定性。
王颖杨成德薛莉崔月贞杨小利
关键词:拮抗内生细菌GFP标记马铃薯定殖动态土壤微生物
甘肃省黄芪霜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经济阈值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明确甘肃省黄芪霜霉病的发病规律、防治药剂、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防治经济阈值,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该病害的发病进程以及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霜霉病病情指数与黄芪产量损失率的最佳拟合模型,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黄芪霜霉病在5月份显症,8月初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一直延续到收获。黄芪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晚间平均相对湿度和病情基数的增加而增加,病情指数增长率随着白天平均温度的增加而增加。4种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对数函数(y=33.81lnx-97.15)是拟合霜霉病病情指数(x)与黄芪产量损失率(y)的最好模型;选用60%百泰(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WG 800倍液进行霜霉病的防治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分别为5.65%和17.73。药剂试验结果表明,52.5%抑快净WG 1500倍液、60%百泰WG 1000倍液是防治黄芪霜霉病良好的药剂;72%霜脲氰·锰锌WP400倍液、75%百菌清WP 350倍液以及65%代森锌WP 200倍液对黄芪霜霉病亦有较好的防效,可选择在生产中使用。
陈泰祥杨小利陈秀蓉李春杰王涵琦王艳
关键词:霜霉病发病规律经济阈值
当归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本试验利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当归炭疽病菌(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利用能力,为明确当归炭疽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为10℃到35℃,最适为25℃;在pH 5~11间菌落可以生长,最适pH为11;在pH 8~11间产孢,最适pH为10,但中性有利于孢子萌发;该菌对碳氮源利用范围广,但甘露糖、D-半乳糖和氯醛糖抑制其生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相对湿度95%以上分生孢子能萌发,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湿度条件(P<0.05),蔗糖能够促进孢子的萌发,但马铃薯汁液抑制其萌发。
杨成德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王涵琦杨小利王艳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碳源氮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