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伟 作品数:180 被引量:646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文化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伴或不伴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1例(21髋)CroweⅣ型DDH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THA,其中9例术中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截骨组),12例未行截骨(未截骨组)。两组除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0,P=0.005)外,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并行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多于未截骨组(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截骨组1例(1髋)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症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88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复查示,截骨组截骨面均于3-6个月愈合;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发生。末次随访时,截骨组及未截骨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90.67±4.06)、(92.17±3.2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P=0.360)。截骨组及未截骨组双下肢长度差值分别为(0.22±0.26)、(0.18±0.27)c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000,P=0.546);截骨组6例、未截骨组5例存在下肢不等长。截骨组1例存在大腿部疼痛,未截骨组2例Trendelenburg征阳性。结论 THA治疗CroweⅣ型DDH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患肢长度。根据术前模板测量、下肢短缩程度和术中软组织牵拉程度情况选择是否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张振东 柴伟 宋俊雷 杨帆 李恒 张庆猛 徐驰 陈继营关键词:CROWE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生物型假体 一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重建导向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重建导向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重建导向器钻孔孔径比较单一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限位装置和用于固定外旋肌群的穿线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陈继营 柴伟 宋俊雷 倪明 付君文献传递 一种髋臼前倾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髋臼前倾定位装置,包括髋臼连接器、连接杆、设置在连接杆端部的水平仪、冠状面标识杆及前倾定位杆;所述髋臼连接器与髋臼杯连接,所述连接杆设置在髋臼连接器上,连接杆与髋臼连接器的几何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45°... 柴伟 陈继营 邓泰年文献传递 肌腱干细胞特性相关研究新进展 2017年 肌腱干细胞从肌腱中分离获得,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类干细胞,其在肌腱修复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肌腱干细胞的发现为慢性腱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也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其在体内的分布、作用、调控机制等仍存在未知和争议。本文围绕肌腱干细胞的来源、微环境、调控因素进行综述,阐述其可能的生物特性,并探讨潜在的研究方向。 李於聪 陈继营 柴伟 倪明 李想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旋转平台后交叉韧带保留型与替代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015年 背景: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后交叉韧带替代型旋转平台应用的报道较多,且其疗效良好。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旋转平台的临床、运动学研究均较少。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旋转平台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和旋转平台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我科两位高年资医师进行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使用旋转平台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并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80例(106膝);使用旋转平台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并纳入研究的78例(108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2年、3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衬垫脱位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假体移位、松动征象及骨溶解、假体周围放射性透亮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衬垫脱位。X线检查未发现假体移位、松动及骨溶解,两组患者各有3例膝关节出现局限于1区的不超过1 mm的放射性透亮线。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时,无论对后交叉韧带进行保留还是替代,均能获得良好的术后效果,两者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无差异。保留后交叉韧带时,常需要对后交叉韧带进行平衡。 柴伟 任鹏 陈继营 周勇刚 张国强 倪明 李想 王岩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一种髁间截骨钻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髁间截骨钻,其包括驱动端、刀头及导向部,所述驱动端通过连接装置与刀头可拆卸的连接为一体,所述刀头经由导向部引导至待截骨处;所述连接装置为柔性连接,其一端连接在驱动端,其另一端连接在刀头上。本实用新型提... 柴伟文献传递 通用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截骨导向器 本发明公开的通用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截骨导向器,包括前夹紧钳、后夹紧钳及定位轴,所述定位轴穿过前夹紧钳及后夹紧钳上的固定孔并垂直连接在两者之间;所述前夹紧钳与后夹紧钳相互平行设置,前夹紧钳及后夹紧钳的内侧设置有截骨导... 柴伟 陈继营 张卓 邓泰年文献传递 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对比使用倒刺缝合线和传统缝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关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分为研究组(T)和对照组(C)。研究组68例,平均年龄(65.26±8.50)岁,其中女58例,男10例;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64.43±10.08)岁,其中女41例,男7例。所有患者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选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关节囊,对照组选用可吸收抗菌薇乔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关节囊。所有患者采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缝合皮下组织,皮钉闭合皮肤。对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3 d切口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特殊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缝合时间(21.65±4.11)min(15~32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间(31.83±4.55)min(22~45 min),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0);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0.88%(21/68),对照组20.83%(10/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1,P=0.161);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8±1.36)d,对照组(5.46±1.2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 :使用倒刺缝合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缝合时间,但需要更为细致的缝合方法和谨慎的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张卓 周勇刚 林峰 任鹏 柴伟 李睿 倪明 陈继营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 病例对照研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血源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保留假体的清创治疗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血源性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中,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结合抗生素治疗1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血源性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其中11例存在与关节腔相通的窦道。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术前或术中取关节液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行细菌培养。术中髋关节脱位后,彻底清理关节周围炎性组织,术后所有患者均足量应用抗生素。平均随访66.2个月。结果 3例关节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阴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其中3例培养出2种或3种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大肠埃希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星座链球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1例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1例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1例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抗生素平均使用为75.2天。平均随访66.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8例感染得到控制,治疗成功率为57.1%,Harris评分为56~98分,结论保留假体清创结合足量抗生素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血源性假体周围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准确诊断,严格选择患者,在症状出现早期及时进行清创,可以部分达到保留假体控制感染之目的。 宋兴桂 柴伟 李昕 倪明 陈继营关键词:细菌感染 清创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实验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构建一种不含支架的组织工程学肌腱替代材料。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取3代细胞加入成肌腱诱导液2周,得到细胞膜片,在回形针上缠绕得到组织工程肌腱材料。对材料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裸鼠种植实验,对比正常肌腱,观察材料特点。结果构建的材料有着不成熟的类似肌腱组织的结构,裸鼠体内种植12周后获得类肌腱组织,其细胞外基质成熟,结构成分与肌腱组织接近。结论本实验通过BMSCs构建出无人工材料的组织工程化肌腱,这种材料作为替代材料用于肌腱修复理论上可行。 李於聪 倪明 柴伟 陈继营 孔祥鹏 李想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