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勇

作品数:27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临床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腰椎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管成像
  • 3篇成像
  • 2篇大血管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医疗器材
  • 2篇影像
  • 2篇造影
  • 2篇三维重建
  • 2篇射器
  • 2篇射线
  • 2篇手术
  • 2篇输液
  • 2篇输液架
  • 2篇注射
  • 2篇椎间融合
  • 2篇连接管
  • 2篇结石

机构

  • 27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市沙坪坝...
  • 1篇重庆三峡中心...
  • 1篇成都军区疾病...
  • 1篇解放军第37...
  • 1篇重庆市万州区...
  • 1篇西门子(中国...

作者

  • 27篇梁勇
  • 12篇周代全
  • 12篇黎川
  • 11篇王新
  • 7篇蔡萍
  • 7篇戴明德
  • 7篇陈伟
  • 5篇王庆
  • 4篇周强
  • 4篇何昆高
  • 3篇王浩明
  • 3篇王健
  • 2篇赵晨
  • 2篇胡珊珊
  • 2篇文亚明
  • 2篇刘列华
  • 2篇兰阳军
  • 2篇王霞
  • 2篇黄学全
  • 2篇李洪弢

传媒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2篇2010中华...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2009中华...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CT机床多接口连接板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院里使用的CT机的附件,具体涉及一种CT机床上可拆卸的多接口连接板,这种多接口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与CT机床卡槽配合的弹簧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卡扣两侧各设置一个U形卡,U形卡与多接口连接板紧固连接,U...
戴明德梁勇王新王庆刘丽娟王霞胡珊珊
文献传递
双源CT冠脉CTA辐射剂量控制
目的:控制病人在接受双源CT冠脉成像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材料和方法通过测量病人的BMI(体重指数),调节扫描剂量,有效控制病人接受辐射剂量。方法使用SEIMENS DIFINITION双源CT扫描。通过两组数据对比,A组回...
梁勇周代全黎川
文献传递
吊瓶杆背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辅助输液的器械,具体来说是一种吊瓶杆背带。其意在提供一种能与普通吊瓶杆配合使用的吊瓶杆背带。它包括软带和其上的固定装置,所述的软带包括腰带、肩带和竖带,腰带和肩带间由竖带连接,所述的肩带上设有臂环带...
戴明德陈伟蔡萍黎川周代全梁勇王新王庆何昆高文亚明
文献传递
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的疗效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索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影像学方法和临床功能评分评价14例使用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患者的融合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I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椎间隙高度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本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李洋罗飞刘鹏梁勇许建中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腰椎融合
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肾取石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肾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为结石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西南医院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92例肾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各96例,均在超声定位下行PCNL,观察组术前接受CT图像三维重建,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部位及结石横径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其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显示肾盂、肾盏结构信息及结石的形状、大小、数量等情况,对PCNL穿刺通道的建立具有十分关键的辅助作用,可减少手术时间、提高结石清除率,且安全性良好,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鄢俊安李前伟梁勇付卫华郑霁姚基伟李为兵周占松
关键词:肾结石
^(18)F-FDG PET/CT对13例肺部非典型性表现病例误诊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对肺部非典型性表现病变的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3例肺部病灶患者误诊原因,其中4例为恶性肿瘤(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乳头状腺癌1例),9例为良性病变(炎性假瘤2例、结核瘤7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4例恶性病变18F-FDG PET/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影3例,片状稍高密度影1例,肺内孤立性结节表现为边缘光滑2例,病灶边缘浅分叶1例,胸膜粘连2例;SUVmax1.9~4.2,片状稍高密度灶SUV值仅为1.9;结节直径为1.5~2.4 cm,平均2.0 cm;18F-FDG PET/CT诊断为炎性假瘤2例,结核瘤1例,局灶性炎症1例。9例良性病变均表现为肺内孤立结节,边缘光滑3例,与胸膜粘连3例,病灶边缘浅分叶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点2例;SUVmax2.8~5.1;结节直径为1.8~3.2 cm,平均2.4 cm;18F-FDG PET/CT均诊断为周围型肺癌。结论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中,肺部非典型性表现病变缺乏常规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特点,应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避免漏诊及误诊。
张永克陈伟蔡萍黎川梁勇陈霖胡珊珊黎海涛
关键词:肺部病变脱氧葡萄糖
根据胆道扩张的程度及形态判断胆道梗阻的性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根据胆道扩张的程度及形态判断胆道梗阻的性质。方法:通过对CT图像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76个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并记录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梗阻部位及胆囊增大、胰管扩张等指标。结果:恶性病变肝内胆管表现为中重度扩张,多数呈软藤状,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而良性病变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多数呈枯枝状,肝外胆管在远段区域逐渐变细。结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与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及梗阻部位等,能够对梗阻的性质做出判断。
李洪弢周代全黎川梁勇
关键词:胆道梗阻CT扫描
双源CT预测泌尿系统结石化学成分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者治疗后结石标本行红外光谱仪分析结石成分,作为金标准,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结石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评价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0枚结石中尿酸类结石有4枚,非尿酸类结石有46枚(胱氨酸结石5枚,羟基磷灰石2枚,草酸钙结石33枚,混合结石6枚)。组间两两比较,尿酸类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草酸钙结石和混合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红外光谱仪分析法结果比较,双能量软件正确诊断4例尿酸类结石、4例胱氨酸结石,33例草酸钙结石、2例尿酸与草酸钙混合结石;另外7例误诊,其中1例胱氨酸结石和2例羟基磷灰石双源CT误诊为草酸钙结石,4例尿酸与羟基磷灰石混合结石双源CT误诊为胱氨酸与羟基磷灰石的混合结石。双能量软件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0.705,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准确区分尿酸类结石、胱氨酸类结石和含钙结石,但在区分含钙结石和羟基磷灰石之间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钙结石尚存在困难。
黎川傅强梁勇王新王庆赵骏周代全
关键词:尿路结石结石成分
L5/S1前路手术相关椎前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刘列华成仕明周强梁勇王浩明侯天勇甘翼博吴庆
关键词:血管解剖血管成像
单层厚块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重T_2加权序列胎儿成像质量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turbo spine cho,SSTSE)重T2加权序列行磁共振胎儿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etography,MRF)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因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或怀疑胎儿异常的孕妇164例,在常规胎儿MRI检查基础上行MRF,采用横断、冠状、矢状多层面多角度对胎儿进行显示,并对MRF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关系及图像质量降低的原因。结果所有胎儿的MRF检查均顺利完成。MRF能在一幅图像上同时捕捉胎儿的解剖和病理,半透明状态和整体表现相结合是对胎儿的一种全新显示。MRF成像质量与胎儿孕龄、胎位、羊水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伪影、卷褶伪影、母亲膀胱过度充盈可使图像质量降低。结论MRF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胎儿整体图像,且具有快速、多方位、可重复优质成像的特点,图像质量不受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影响,可作为胎儿检查的一种辅助方法。
黎川蔡萍王新梁勇周代全王健
关键词:胎儿产前诊断磁共振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