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菲菲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造血干细胞移...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干细胞
  • 4篇干细胞移植
  • 3篇人外周血
  • 3篇人外周血来源
  • 3篇体外
  • 3篇外周血来源
  • 3篇免疫
  • 3篇免疫表型
  • 3篇扩增
  • 3篇白介素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3篇NK细胞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13篇汪菲菲
  • 11篇高春记
  • 7篇于力
  • 5篇李晓红
  • 5篇达万明
  • 4篇靳海杰
  • 4篇王书红
  • 4篇窦立萍
  • 4篇马健
  • 4篇朱海燕
  • 3篇李猛
  • 3篇薄剑
  • 3篇李红华
  • 3篇靖彧
  • 3篇黄文荣
  • 3篇吴晓雄
  • 2篇赵丹丹
  • 2篇闫蓓
  • 2篇李菲
  • 1篇刘长滨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引量:10
2008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最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5μg/(kg·d)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50μg/(kg·d)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朱海燕达万明高春记汪菲菲韩晓蘋李红华黄文荣张翼鷟王书红薄剑靖彧靳海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胞因子联合高效扩增高纯度人外周血来源NK细胞并观察其细胞功能的变化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索从人外周血中分选及扩增高纯度NK细胞的方法,并初步了解扩增后的NK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iniMACS)阴性分选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获得纯化的NK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条件下,通过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分别培养15d,每3d半量换液并补充细胞因子;检测分选及扩增前后NK细胞CD3CD56+细胞含量、扩增倍数及扩增前后各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及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经miniMACS阴性免疫磁珠分选后CD3-CD56+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1.2±5.2)%提高到(94.2±3.5)%。培养15d后除对照组CD3-CD56+细胞纯度略下降外,其余组与扩增前无明显差异(P〉0.05)。在IL-2、IL-2+IL-12、IL-2+IL-15、IL-2+IL-15+IL-12培养体系中,NK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15.4±1.1,19.9±3.9,50.5±4.3和52.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1.0)(P〈0.01),但IL-2+IL-15与IL-2+IL-15+IL-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培养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基因的表达量均较扩增前明显增加(P〈0.01),IL-2+IL-15组、IL-2+IL-12+IL—15组两种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但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IFN-1分泌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加细胞因子的空白对照组(P〈0.01),IFN-γ分泌水平IL-2+IL-12+IL-15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组(P〈0.01)。结论经mini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获得少量NK细胞后,应用IL-2+IL-15细胞因子联合培养是获得纯度高、细胞毒活性强、扩增效率高的NK细胞的简单有效方法。
李晓红马健吴晓雄汪菲菲李猛达万明于力高春记
关键词:杀伤细胞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5干扰素-Γ细胞扩增
中国汉族人群中KIR分布规律及其在HLA相合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 PCR 序列特异性引物(SSP)分型技术检测 HLA 及 KIR 基因型。检测了150例汉族人群中 KIR 的基因型分布、7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对 KIR 及 HLA 基因型,并对45例接受 HLA 相合亲缘移植、非去除 T 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KIR2DL1的基因分布频率为100%,KIR2DL2为20%,KIR2DL3为100%,KIR3DL1为95%。96%的供者携带与 allo-HSCT 关系密切的3组 KIR 受体。45例 HLA 相合亲缘供者中,36例患者 KIR 不合,占总人数的80%,其中35例患者 KIR2DL1不合,1例 KIR2DL2/2DL3不合,31例 KIR3DL1不合。HLA 相合亲缘供者移植患者中KIR2DL1不合组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细胞病(aGVHD)发生率(31%)明显低于 KIR 相合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急性髓性白血病中 KIR 及 KIR2DL1不合组的 aGVHD 发生率(18%)明显低于 KIR 相合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淋巴系统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大多数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携带与 allo-HSCT 关系密切的3组 KIR 受体,HLA 相合亲缘供者 HSCT 后供受者间 KIR 不合组 aGVHD 发生率明显下降。
窦立萍达万明赵丹丹王畅卢学春康慧媛闫蓓汪菲菲朱海燕李红华高春记于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织相容性抗原
STR-PCR分析嵌合体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7年
利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供者细胞嵌合率(DC),以探讨该方法的连续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采集27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移植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或骨髓,DNA样本用Profiler Plus和Cofiler Plus商品化试剂盒扩增后,用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根据基因型的差异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测得的DC嵌合率一致;在27对中能区别出供受差别的STR位点,Profiler Plus为6.3(4-9)个,Cofiler Plus为4.9(2-6)个。26例患者均在移植后28天出现供者细胞,1例患者未出现供者细胞。14例患者DC100%,均获得持久植入,至今仍无白血病生存;另有9例患者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90.2%),其中5例为血液学复发。27例病人中有6例死亡。上述5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DC量下降;供者细胞完全嵌合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高于MC组。结论:动态检测DC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的发生均有预警作用,对早期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敬芬韩晓苹赵丹丹汪菲菲靳海杰高春记达万明于力
关键词: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毛细管电泳嵌合体
rhG-CSF动员对CD4<'+>T细胞免疫表型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CD62L)、人整合素α-4(CD49d)的表达及其介导...
汪菲菲
关键词:RHG-CSF动员细胞免疫表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文献传递
IL2、IL12、IL15的不同组合对人外周血源NK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IL2,IL12,IL15的不同组合对体外扩增的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功能的影响。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培养的人外周血NK细胞分为IL2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IL15+IL12组;无细胞因子培养的NK细胞组为对照组。用细胞计数盒分别测定不同效靶比下NK细胞对靶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用建立竞争性RT-PCR方法定量检测穿孔蛋白、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组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增强,在不同效靶比下IL2+IL15和IL2+IL15+IL12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此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细胞因子组培养液中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加细胞因子的空白对照组(p<0.01),在不同细胞因子条件下,IFN-γ分泌水平依次为IL2+IL12+IL15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组(p<0.01);各培养组的NK细胞穿孔蛋白及颗粒酶B基因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且IL2+IL15组和IL2+IL12+IL15组上述两种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但组间差别较小,与NK细胞杀伤实验的结果相一致。结论: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的外周血NK细胞功能有差异。IL2和IL15在增强NK细胞杀伤功能及促进其扩增作用方面有协同作用,IL12主要刺激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
李晓红马健吴晓雄李猛汪菲菲达万明于力高春记
关键词:NK细胞白介素12白介素15
PAD和V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副作用评价被引量:5
2010年
本研究评价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和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两种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副作用。有27和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别入组PAD和VAD治疗组,各组分别采用PAD和VAD方案治疗3-5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副作用的类型、程度及发生时间。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皮疹是PAD组中特有的现象。两组患者共同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感染、疲乏、恶心、便秘、皮质激素相关副作用(血压增高、血糖增高、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痤疮)等,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血栓形成。虽然统计学分析显示,仅血小板减少在两组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从发生率上看,PAD组患者在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方面高于VAD组。从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上看,皮疹、便秘、周围神经病变和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在第1疗程治疗中即可发生,而其他不良反应多数在3个疗程治疗后出现。终止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和不能耐受的周围神经病变。对后者而言,虽然两组均有发生,但只有PAD组的2例患者在3个疗程后中止治疗。结论:PAD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副反应发生率可能更高,并有可能因此而中断或延期治疗,因此在治疗中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赵瑜靖彧薄剑李红华王书红黄文荣朱海燕韩晓萍窦立萍汪菲菲李菲高春记王全顺于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高纯度人外周血来源的CD3-CD56+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
<正>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中分选及扩增高纯度NK细胞的方法,并初步了解扩增后的NK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mini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得到纯化的NK细胞,随后在干细
李晓红马健吴晓雄汪菲菲李猛达万明于力高春记
文献传递
CD16+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6年
为探讨CD16+56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本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AML患者的骨髓细胞,分析其细胞形态学(FAB)分型、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结果显示:42例AML患者中CD16+56阳性7例(16.6%),1例部分表达(2.4%),34例没有表达(80.9%)。CD16+56阳性的AML患者中,FAB分型、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多见于M2、M5,髓外浸润常见,大多数预后不良。
靳海杰李素霞王书红窦立萍汪菲菲阎蓓高春记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直接标记技术CD45/SSC多参数散点图设 门方法,对1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幼稚细胞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 病(ANLL)患者主要表达CD117(94.9%)、CD13(88.5%)和CD33(7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 中B-ALL主要表达cCD79a(100%)、CD19(92.1%),T-ALL表达cCD3(100%)、CD2(83.3%);ANLL伴淋 系抗原表达(Ly+ANLL),以CD7(56.2%)、CD19(31.2%)多见;ALL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以CD13 (88.9%)、CD33(27.8%)多见。为此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直接标记法进行免疫分型,对急性白血病 的确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高雁群靳海杰闫蓓汪菲菲李晓红高春记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