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学发

作品数:137 被引量:1,595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农业科学
  • 23篇天文地球
  • 15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5篇同位素
  • 31篇土壤
  • 27篇生态系统
  • 18篇通量
  • 18篇稳定同位素
  • 16篇涡度
  • 15篇水汽
  • 12篇千烟洲
  • 12篇干旱
  • 11篇涡度相关
  • 11篇CHINAF...
  • 9篇水分
  • 9篇土壤呼吸
  • 9篇利用效率
  • 8篇水分利用
  • 8篇水分利用效率
  • 8篇碳通量
  • 7篇针叶
  • 7篇针叶林
  • 7篇蒸散

机构

  • 130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4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青岛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北京普瑞亿科...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37篇温学发
  • 62篇孙晓敏
  • 48篇于贵瑞
  • 21篇张雷明
  • 20篇王建林
  • 19篇张心昱
  • 17篇王晶苑
  • 15篇刘允芬
  • 14篇王辉民
  • 10篇李旭辉
  • 9篇张弥
  • 9篇米娜
  • 8篇李胜功
  • 8篇朱治林
  • 8篇宋霞
  • 8篇肖薇
  • 7篇谢甫绨
  • 7篇刘寿东
  • 7篇何念鹏
  • 6篇杨艳琴

传媒

  • 19篇生态学报
  • 18篇植物生态学报
  • 14篇中国科学(D...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环境科学
  • 5篇辽宁农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2014年泰...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3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9篇2006
  • 3篇2005
  • 11篇2004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形态氮添加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团聚体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暗棕色森林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形态氮(N)添加对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CO2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短期培养试验(15 d),研究对照(CK)、氯化铵(NH4Cl,含N 150 mg kg-1)和硝酸钠(Na NO3,含N 150 mg kg-1)添加对全土(bulk soil)、大团聚体(250~1000μm)、微团聚体(53~250μm)、粉粒+黏粒(<53μm)土壤组分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O2的排放量为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全土>粉粒+黏粒;NH4+-N添加对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的CO2排放没有显著影响;NO3--N添加对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CO2排放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微团聚体中影响显著(P<0.05),但对全土和粉粒+黏粒的CO2排放影响不显著。不同形态N添加对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N2O排放影响不同,NO3--N添加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NO3--N添加后N2O排放量为全土>大团聚体>微团聚体>粉粒+黏粒;NH4+-N的添加抑制了N2O的排放,NH4+-N添加后的土壤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粒+黏粒的N2O排放量间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不同形态N添加影响土壤组分的CO2和N2O排放,且作用效果不一。
黄丽张心昱孙晓敏温学发李诗谢娟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CO2N2O阔叶红松林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被引量:111
2022年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杨元合石岳孙文娟孙文娟朱剑霄陈蕾伊王欣陈蕾伊王欣于凌飞赵淑清徐亢赵淑清沈海花朱江玲沈海花赵霞王襄平胡会峰赵霞王襄平胡会峰陈世苹朱彪黄玫唐志尧温学发方精云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暖
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结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对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碳交换的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干旱使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下降,2003和2004年的干旱使得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相比无干旱影响情景的模拟结果分别减少了63%和47%;2)光合和呼吸对干旱具有不同的响应,干旱时光合的下降比呼吸更为显著,这导致了NEP的显著下降;3)当饱和水气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达到1.5kPa以上时,生态系统的光合、呼吸和净碳吸收均开始下降,当VPD大于2.5kPa、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Relative soil water content,RSW)低于40%时,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由碳汇转为碳源;4)土壤干旱是造成碳交换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NEP下降的平均贡献率为46%,而大气干旱的贡献率仅为4%。
顾峰雪于贵瑞温学发陶波李克让刘允芬
关键词:干旱涡度相关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溯源及蒸散组分拆分研究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的进步为研究植物水分来源、蒸散组分区分等生态系统水分运移过程提供了新的契机.以中国东南部中亚热带(千烟洲)人工针叶混交林和西北部黑河中游绿洲(张掖)春玉米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
温学发杨斌孙晓敏
短期氮添加对东灵山三种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为了分析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以北京东灵山的阔叶林(辽东栎林)和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氮沉降的方式(10g N·m-2·a-1,大约5倍于大气氮沉降速率),探讨了不同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氮沉降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降低了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而提高了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但其短期效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P〈0.001)和生长季土壤呼吸释放总量(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辽东栎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温度是引起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要因素。温度-水分双因素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野外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与温度和水分间的关系,解释率约为47%~87%。此外,氮添加可以改变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氮添加后在较高温度且较低水分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上升,此时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实验结果揭示了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但其复杂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权张震何念鹏苏宏新温学发孙晓敏
关键词:氮沉降碳循环氮循环土壤呼吸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体pH和矿化度监测数据初步分析被引量:21
2009年
介绍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监测指标与频率。初步分析了CERN31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6个湖泊和海湾生态系统、1个城市生态系统地下水体pH、矿化度(电导率)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pH和矿化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为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pH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出现强酸性(4.15),其他台站为弱碱性、中性或弱酸性(6.01~8.26),森林生态系统矿化度均较低(33~322mg/L)。我国农田、荒漠、湿地生态系统水体pH和矿化度分布规律为:华北与黄土农业区、西北绿洲农业与牧业区相对较高,东北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牧区其次,南方农业区最低;除南方农业生态系统与北方三江湿地生态系统水体pH为弱酸性(6.27~6.82)外,其他监测水体均为中性和弱碱性,500mg/L以上矿化度水体主要出现在西北部荒漠生态系统,黄河冲积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湖泊、海湾生态系统水体和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地下水pH均为弱碱性,海湾水体pH季节波动不明显,湖泊水体和北京城市地下水pH和电导率呈明显季节波动,湖泊水体pH表现为夏秋季节较高,电导率表现为6~9月较低;北京城市地下水pH为5~10月较低,矿化度(电导率)为5~7月较高。建议未来水体pH和矿化度(电导率)采取传感器原位高频率监测、在坚持长期定位监测同时增加区域调查、结合科学问题开展监测和研究,提高监测数据回答水质长期变化趋势、区域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张心昱孙晓敏袁国富朱治林温学发康新斋徐丽君
关键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水环境PH矿化度电导率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田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潜在影响和机理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近地层高浓度臭氧(O3)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有明显的影响。利用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山东省)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生态系统上观测的O3浓度及微气象资料,分析了鲁西北平原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O3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O3浓度与CO2通量(Fc)的关系,并用欧洲和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得到的O3浓度-冬小麦产量关系模型估算了O3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O3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00和16:00左右。整个观测期间(2011年3-5月)平均O3浓度为(30.4±20.1)nL·L-1(平均值±标准误差);30min平均浓度的最大值为93.1nL·L-1。在冬小麦春季生长季节,O3浓度日平均值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O3浓度日均增加约为0.17nL·L-1·d-1;白天7h和12h平均浓度(M7和M12)分别为45.7和43.1nL·L-1;O3浓度超过40nL·L-1的3个月累积值(AOT40)为9.8μL·L-1·h;超过60nL·L-1的O3浓度累积值(SUM06)为12.6μL·L-1·h;经过权重修正的O3污染指标W126为10.1μL·L-1·h。在高浓度O3(>60nL·L-1)情况下,CO2通量与O3浓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鲁西北平原O3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影响的阈值取60nL·L-1比较合适,该值高于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40nL·L-1。基于以上结果,初步估算得出:在目前的O3浓度水平下,鲁西北平原近地层O3可能会使冬小麦产量减少5.2%-8.8%。
朱治林孙晓敏赵风华温学发唐新斋袁国富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鲁西北平原臭氧浓度冬小麦产量
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研制与生态物联网示范被引量:13
2016年
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首批立项的重点专项"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研制与生态物联网示范"(2016YFC500100)的项目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总体目标。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与国际上生态监测科学技术前沿并跑,研发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和生态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展示范和产业化推广,推动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需求,增强我国生态监测的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李新刘绍民孙晓敏吴冬秀周燕郭建文温学发陈世苹马明国晋锐赵宁
关键词:脆弱生态
基于EALCO模型对中亚热带人工针叶林CO2通量季节变异的模拟
EALCO模型是一个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模拟生态系统下垫面与大气之间水、热和碳通量交换的综合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在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对其生态系统过程进行了模拟,以深入探讨季节性干旱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对EALCO模型进行...
米娜于贵瑞王盘兴温学发孙晓敏张雷明宋霞王树森
关键词:人工针叶林碳通量生态系统过程季节性干旱
文献传递
线性和指数回归方法对土壤呼吸CO_2扩散速率估算的影响被引量:12
2007年
理论上,土壤呼吸通量的量值可以通过观测土壤呼吸CO2扩散速率(c/t)计算得到。但是为获得c/t,通常须允许土壤呼吸箱内CO2浓度升高,因此,如何估算外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的c/t是土壤呼吸观测技术的关键,关系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c/t的估算会受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即土壤呼吸箱内CO2扩散梯度和大气CO2浓度昼夜变化)的影响。目前,线性回归方法是土壤呼吸观测中估算c/t的基本方法。然而,常用的线性回归方法会低估c/t,而指数回归方法则可以准确地估算c/t。夜间c/t的变化与大气CO2浓度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夜间土壤表层大气CO2扩散梯度的减小导致线性回归方法明显低估c/t。c/t的昼夜变化过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指数回归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c/t昼夜变化的非对称性响应。
温学发孙晓敏刘允芬李晓波
关键词:土壤呼吸日变化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