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姝雯 作品数:14 被引量:31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理学 化学工程 更多>>
UV/H_(2)O_(2)和UV/PDS体系下黑碳标志物苯六酸降解动力学研究 2024年 苯六酸是焦炭、木炭和炭黑等多种碳物质彻底氧化的最终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环境归趋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HO·及SO_(4)^(-)·高级氧化技术,考察了不同pH下UV/H_(2)O_(2)和UV/PDS体系中苯六酸的降解,发现相应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随pH变化而变化。拟合得到苯六酸7种形态在UV/H_(2)O_(2)中降解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范围为(3.2~85.1)×107 mol^(-1)·L·s^(-1),在UV/PDS中降解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范围为(1.1~30.5)×107 mol^(-1)·L·s^(-1)。同时给出了其在两种体系下降解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预测公式,建立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两种体系下HO·及SO_(4)^(-)·的稳态浓度,结果发现:两种自由基的稳态浓度数量级范围在10^(-13)~10^(-11) mol·L^(-1)随pH增大,UV/H_(2)O_(2)体系中[HO·]ss先增大后减小,UV/PDS体系中[SO_(4)^(-)·]ss逐渐减小,且在该体系中[HO·]ss在酸性条件下的数值明显高于碱性条件。苯六酸是黑碳经过迁移转化后形成的重要产物之一,将苯六酸的降解与黑碳在环境中的归趋联系起来,可为全球碳循环的理解与探索提供有益补充。 刘晓静 刘春晖 燕姝雯关键词:硫酸根自由基 降解动力学 枯水期环太湖河流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2011年 文章以环太湖53条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测定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枯水季节)溶解态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Mn、Ni、Cu、Zn、Cr、As等六种重金属溶解态浓度含量均较低,且未超标。将53条河流出入湖区域分为无锡常州区、宜兴区、湖州区、苏州区四个区域,无锡常州区除Cd外,其它重金属含量最高;Cd在宜兴区含量最高,湖州区含量次之,且超标现象严重;苏州区河流由于大部分时间出湖,故各重金属含量最低,水质最好。 燕姝雯 余辉 李焕利 张璐璐 王雪 徐军关键词:溶解态重金属 太湖 太湖流域重金属湿沉降特征 被引量:10 2011年 为研究太湖流域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现状,采用ICP-MS对2009年8月—2010年4月期间太湖周边10个采样点湿沉降中的ρ(Cr),ρ(Cd),ρ(Pb),ρ(Ni),ρ(Mn)和ρ(Zn)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Zn)最高(年均值为79.54μ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占重金属总量的66.3%;其他依次为ρ(Mn),ρ(Pd),ρ(Ni),ρ(Cr)和ρ(Cd),分别为26.90,6.36,5.12,1.74和0.26μg/L.湿沉降中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ρ(Cr)和ρ(Mn)以西北部湖区较高,ρ(Cd)和ρ(Zn)以南部湖区较高,ρ(Ni)以西部湖区较高,ρ(Pb)以东部和西部湖区较高.Cr,Cd,Pb,Ni,Zn及Mn的湿沉降率分别为2.14,0.34,7.57,6.18,101和33.1 mg/(m2.a),通过湖面湿沉降年入湖量分别为5.00,0.79,17.7,14.5,236及77.4 t. 余辉 张璐璐 李焕利 燕姝雯 陈雷 姚理为关键词:太湖 重金属 湿沉降 太湖流域上游河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2012年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59、0.30、0.26及0.15mg/L,DTP所占比重分别为62.13%、40.19%、46.73%及31.97%,而PO34--P浓度占DTP比重分别为20.73%、54.61%、43.27%及77.72%。武进港-直湖港水系N平均浓度显著(p<0.01)高于宜溧河水系,与其它两水系无显著差异,P平均浓度显著(p<0.05)高于宜溧河水系和丹扁孟河,与洮滆水系无显著差异。影响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区域河流水网水质的主导因素为氮污染,而其中以DTN污染最为严重。太湖西北部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上游区域DTN的大量输入,将成为引发太湖水体生态系统灾变的潜在风险。 王雪 余辉 燕姝雯 陈雷关键词: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究太湖流域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水质污染特征,选取了太湖流域两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一类是城市化进程高、人口高度密集的太湖北部重污染汇水口区域,一类是以耕地与涵养林为主导、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的浙西小梅港区域。选取TN、DTN、PN、NH4+-N、NO3--N、TP、DTP、PP、CODMn等主要指标,通过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分析,以期明确太湖流域典型土地利用格局下河流水质污染特征。研究表明:(1)汇水口水质劣于小梅港水质,但两区域均有相对较高的TN污染,因此两地河流TN污染控制依然是重要内容;(2)汇水口和小梅港区域水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水循环过程、涵养林的生态功能是两区域水质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差异指标体现在DTN、NH4+-N、TP、DTP、PP、CODMn;(3)汇水口区域水质污染特征体现出较强的点源污染特征;小梅港区域水质污染则体现出以TN、PN、TP、PP为主要污染物的面源污染特征。因此在以建设用地为主导的汇水口区域需加强点源污染控制,优化产业结构;以耕地为主导的小梅港区域则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进而缓解太湖富营养状态。 牛勇 余辉 张敏 王雪 燕姝雯关键词:太湖流域 水质特征 大港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宜兴市大港河小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水田、茶园、灌丛)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变化依次为灌丛>林地>茶园>水田;农业耕作活动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影响较显著,0~20 cm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顺序为水田>灌丛>林地>茶园;20~40 cm层的土壤含水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顺序为灌丛>林地>水田>茶园;0~20 cm层的土壤容重变化顺序为水田>灌丛>茶园>林地;20~40 cm层的土壤容重呈现同样的变化规律。 王振平 余辉 汪怀建 姚理为 燕姝雯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太湖流域出入湖河流水污染特征研究 治湖先治河。河流是连接湖泊流域陆域与水域最重要的通道。为了把握太湖流域出入湖河流水污染特征,解析环太湖出入湖河流氮、磷元素污染的主要时空分布与污染驱动因子,本研究以5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10月至20... 燕姝雯关键词:太湖 水量水质 缓冲区分析 文献传递 太湖氮磷营养盐大气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 被引量:57 2011年 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太湖流域不同区域10个采样点收集降水样品230多个,测定其中不同形态N,P营养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太湖大气湿沉降中N,P营养盐沉降特征,计算N,P营养盐湿沉降率及其占太湖河流入湖负荷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为3.16 mgL,DTN(溶解性总氮)占TN的70%以上,其中以NH4+-N为主;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最高值出现在南部湖区,最低值出现在北部湖区.湿沉降中ρ(TP)年均值为0.08 mgL,相对较低.5个区域湿沉降中不同形态N的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而不同形态N,P的湿沉降量均为夏季最大.南部、东部湖区TN的湿沉降率相对较大.各采样点湿沉降中NH4+-N沉降率约占DTN沉降率的30.4%~52.0%,NO3--N沉降率约占DTN的31.6%;各区域间湿沉降中DTP(溶解性总磷)占TP的比例差异较大.大气湿沉降中TN和TP的年沉降总量分别为10 868和247 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18.6%和11.9%,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余辉 张璐璐 燕姝雯 李焕利 徐军关键词:太湖 湿沉降 营养盐 全国流域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分布情况研究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被认为是一类新型污染物,在环境水体中检出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且对人类和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所以近十年来引起了环境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1,2]. 姚波 燕姝雯 宋卫华2009年环太湖入出湖河流水量及污染负荷通量 被引量:74 2011年 通过对2009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同步水质监测数据整理,得到2009年环太湖河流入出湖水量以及污染负荷,并将之与前期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9年环太湖河道入出湖水量分别为88.40×108m3、93.27×108m3.入湖水量超过5×108m3的依次为陈东港、大浦港、梁溪河、太滆运河、望虞河.出湖水量最大两条河为太浦河、长兜港,水量超过20×108m3.宜兴地区入湖污染物负荷较大,应加强治理;悬浮颗粒物出湖通量大于入湖通量,且绝大多数从太湖南部地区出湖;总氮滞留率在下降的同时入湖通量在逐年增加;引江济太对太湖总体水质改善有积极作用,与湖内污染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出入湖河流水质对太湖影响较大. 燕姝雯 余辉 张璐璐 徐军 王振平关键词:太湖 污染物通量 滞留率 引江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