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俊

作品数:182 被引量:1,41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37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农业科学
  • 56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5篇植物
  • 23篇群落
  • 20篇浮游植物
  • 19篇浮游
  • 18篇群落结构
  • 13篇黄河
  • 12篇渔业
  • 12篇黄河口
  • 11篇海域
  • 10篇植物群
  • 10篇种群
  • 10篇浮游生物
  • 9篇植物群落
  • 9篇浮游植物群落
  • 8篇排氨率
  • 8篇温度
  • 7篇养殖
  • 7篇生态系统
  • 7篇耗氧
  • 7篇耗氧率

机构

  • 178篇中国水产科学...
  • 14篇青岛大学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8篇河北省水产研...
  • 7篇河北省渔政处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山东黄河三角...
  • 3篇天津市水产研...
  • 3篇浙江海洋大学
  • 2篇福建省水产研...
  • 2篇辽宁省海洋水...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天津渤海水产...
  • 2篇獐子岛集团股...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179篇王俊
  • 48篇左涛
  • 34篇陈瑞盛
  • 31篇孙坚强
  • 31篇唐启升
  • 27篇姜祖辉
  • 24篇袁伟
  • 22篇张波
  • 20篇金显仕
  • 18篇孙耀
  • 18篇牛明香
  • 18篇栾青杉
  • 17篇吴强
  • 16篇郭学武
  • 15篇李忠义
  • 12篇林群
  • 8篇李秋芬
  • 8篇赵振良
  • 8篇周军
  • 7篇孙中之

传媒

  • 35篇海洋水产研究
  • 2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0篇中国水产科学
  • 8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水产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5篇海洋与湖沼
  • 5篇海洋科学
  • 5篇海洋学报
  • 4篇水生态学杂志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青岛大学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渔业现代化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学会
  • 2篇水资源保护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2007年中...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13篇2022
  • 8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2篇2017
  • 14篇2016
  • 1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研究被引量:15
2000年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体重、饵料密度和质量对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太平洋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 ,并且都符合幂函数模式 :FR (IR) =aWb.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与其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明显 .饵料丰度和质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重要因素 .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 (POM /TPM )的增加 ,太平洋牡蛎的同化率也增加 。
王俊姜祖辉张波孙耀唐启升
关键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体重饵料密度饵料质量
自控式抽滤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控式抽滤器,其特点是:所述的抽滤容器是由金属或PVC材料制成的抽滤罐,滤器座安装在抽滤罐的上方,滤器座的出口通过开关阀连接到抽滤罐内,抽滤罐上安装有真空泵接头、真空度自动调节阀、放气阀,真空泵的抽气口连接...
王俊姜祖辉
文献传递
2014年春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2014年春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春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29属50种,以硅藻为主,还有少数甲藻和金藻。其中,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2种,其次为角毛藻属,共5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1.08×10~4~181.09×10~4个/m^3,平均为25.47×10~4个/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12︰1,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为渤海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斯氏几内亚藻(Guinardia striat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导致群落稳定性较差。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角毛藻的优势地位显著性下降,斯氏几内亚藻首次在渤海大面调查中被记录为优势种。本研究为今后渤海环境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变动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张雪王俊高燕王宏马武刘克奉陈卫
关键词: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赤潮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春季东亚江豚分布规律被引量:1
2022年
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渤黄海水域仅有的常见鲸类动物,为我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物种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渤海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东亚江豚重要分布区,但对其分布特征了解十分有限,因而,在该水域开展东亚江豚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通过确认东亚江豚和发声鱼类声信号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实现了对春季渤海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东亚江豚和发声鱼类空间分布的观测。结果表明,春季东亚江豚对该水域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主要分布于黄河口北部及莱州湾中部两个区域。此外,也仅在这两个区域探测到鱼类的声信号,特别是莱州湾中部出现大量鱼类发声所形成的“合唱”。该结果为探究东亚江豚在渤海水域的种群分布特征、栖息地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提供了基础数据,强调了水下人为噪声和发声鱼类资源的管理在东亚江豚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对该水域东亚江豚的保护政策制订至关重要。
程兆龙于国旭李永涛左涛牛明香牛明香
关键词:渔业资源噪声管理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被引量:10
2015年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 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任彬彬袁伟孙坚强陈瑞盛王俊
关键词: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
海洋浮游生物网样品集放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洋浮游生物网样品集放器,其特点是:集样管的样品释放开关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漏斗及密封片,集样管与上壳体上端密封固定在一起,上壳体中心有一通孔的直径小于弹簧直径,上壳体下部的外壁与下壳体上部的内壁滑动配合,...
王俊左涛陈瑞盛孙坚强
文献传递
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解乌鳢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对8个群体共212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乌鳢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907 bp,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中国黄河及以北的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比淮河和长江等南方群体相对较低,所有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h<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群体聚类树结果均未显示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多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相同水系间遗传差异较小。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中国乌鳢所有群体有效种群数量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0.222—0.050百万年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快速增长,之后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0.050—0.010百万年出现了有效种群下降,伴随着全新世到来,在0.010百万年之后,乌鳢群体又发生了一次较小的有效种群增长。洞庭湖群体则发生一次有效种群的快速增长,增长时间大约在0.160百万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后,东亚季风在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和秦岭山脉屏障对季风的阻断作用加大了这一差异,可能对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度差异造成一定影响。乌鳢群体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可能与乌鳢遗传分化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地理隔离等因素导致了不同水系间确切的遗传差异。第四纪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尤其是中更新世间冰期气候的转暖、末次盛冰期的降温和冰后期全新世的到来可能对乌鳢群体的数量和栖息地的扩缩起着重要影响。
周伟高天翔王俊宋娜
关键词:乌鳢MTDNA控制区
黄渤海区张网类渔具渔法的现状调查被引量:4
2011年
2010年6~7月期间,对环黄渤海三省一市沿海一线的张网类渔具渔法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张网渔具5类19种,分别为:框架张网2种、单片张网3种、竖杆张网12种、有翼单囊张网1种、有翼单囊竖杆张网1种。张网作业渔具58万顶。
孙中之王俊闫伟王成华庄申周军赵振良许玉甫高文斌陈孛孟维东
关键词:渔具渔法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调查,研究了莱州湾水域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的月间排序为9月>10月>7月>8月>6月>11月>3月>5月>4月.其中1龄以下个体占绝对优势,2011年7—10月4个航次所占比例平均值为86.1%.9个航次中,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头胸甲宽及头胸甲长的平均值均以8月最高、4月最低.7—11月,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1.030和1.023,7月最低,雌雄均为1.007;雌雄个体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除6—8月外,其他月份性比(雌/雄)均小于1.0.莱州湾三疣梭子蟹5—7月主要集中在黄河口、龙口近岸,8—9月以潍坊及龙口近海密度最高,11月至翌年4月主要集中在湾口深水区.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数量分布与表层水温、溶解氧和水深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盐度和浮游动物密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及其他底层渔业生物个体数的相关性最低.与1981年同期对比,2011年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头胸甲长显著降低.建议适当降低捕捞强度,提高捕捞规格,进一步加强三疣梭子蟹增殖基础的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增殖放流数量,以利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吴强王俊陈瑞盛黄经献左涛栾青杉金显仕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生物学特征环境因子
栉孔扇贝生理能量学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在室内实验条件和现场模拟条件下对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泄率、摄食率、同化率和能量收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均与温度成正比 ,与体重成幂函数关系 ,体重与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关系式Y=aWb表示。在 8~ 2 8℃温度范围内栉孔扇贝的耗氧率、排氨率和摄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 3℃时耗氧率和摄食率达到最高值 ,2 8℃时下降 ,而排氨率则呈持续升高的趋势 ,其变化幅度分别为 0 4 8~ 9 0 9mg/ g·h、0 0 5~ 1 0 1mg/ g·h和 1 0 7~ 11 6 6mg/ g·h。栉孔扇贝的摄食率随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符合关系式 :IR =4 78C0 36 6 (R2 =0 97,P <0 0 5 )。栉孔扇贝的同化率与饵料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饵料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关系分别为 :AE =4 7 6 5C- 0 30 9(R2 =0 96 )和AE =5 1 6 8lnX - 112 38(R2 =0 97)。栉孔扇贝的个体大小是影响能量收支各组分比例的主要因素 ,随个体增大呼吸能增大 ,生长能减小。在能量收支方程中 ,呼吸能占总摄食能的 4 4 2 %~5 1 7% ,排粪能为 31 4 %~ 36 8% ,生长能为 12 7%~ 2 1 7% ,排泄能小于 2 %。
王俊姜祖辉唐启升
关键词:栉孔扇贝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同化率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