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谷

作品数:26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专项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叶绿素A
  • 5篇深海
  • 4篇夏季
  • 4篇小型底栖生物
  • 3篇对虾
  • 3篇诱捕
  • 3篇诱捕器
  • 3篇原位
  • 3篇生物固定
  • 3篇固定液
  • 3篇浮游
  • 3篇浮游生物
  • 2篇淡化养殖
  • 2篇多金属结核
  • 2篇亚显微结构
  • 2篇养殖
  • 2篇生物量
  • 2篇拖网
  • 2篇盘鲍
  • 2篇群落

机构

  • 26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国家海洋局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湖南普力海洋...

作者

  • 26篇王小谷
  • 12篇王春生
  • 8篇张东声
  • 5篇杨俊毅
  • 4篇高爱根
  • 4篇刘镇盛
  • 4篇胡锡钢
  • 4篇洪丽莎
  • 3篇刘子琳
  • 3篇周亚东
  • 3篇郑旻辉
  • 2篇刘诚刚
  • 2篇汪依凡
  • 2篇蔡昱明
  • 2篇孙波
  • 2篇方长富
  • 2篇杨丹
  • 2篇毋瑾超
  • 2篇陈全震
  • 2篇叶新荣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5篇东海海洋
  • 2篇极地研究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深海原位生物固定诱捕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海原位生物固定诱捕器,包括储液筒,储液筒用于储存固定液,包括筒体、上端盖和下端盖。压力平衡筒固定于储液筒上,内部设置有活塞。诱捕筒的上端开口,下端穿过上端盖并伸入储液筒内,侧壁开有第一通孔,侧壁上还设置...
张东声郑旻辉王小谷王春生
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分布被引量:12
2005年
通过对2001年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的数量分布的初步调查,共发现了15个类群的小型底栖生物,其平均丰度为34.1个/10 cm2,东太平洋区的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数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小型底栖生物量比例随着沉积物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比例为68%~87%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在沉积物0~2 cm层(表层)内.食物是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沉积物类型和底层流对小型底栖生物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杨俊毅王春生刘镇盛高爱根王小谷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
深海小型底栖生物Ludox离心分选方法的改进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使用Ludox@HS-40作为介质,对一系列深海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离心分离实验,对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在不同密度和离心速度条件下的双因素方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该种试剂的最佳密度和最佳的离心速度。结果表明:Ludox@HS-40介质密度和离心速度对小型底栖生物的分选率影响显著,但密度和离心速度间交互效应对分选率的影响却并不显著,Ludox@HS-40介质的最佳密度应大于等于1.18 g/mL,最佳离心速度为1 800-2 000 r/min,此时小型底栖生物分选率将大于等于97%。
王小谷王春生张东声洪丽莎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
1999/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湾口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20
2001年
20 0 0年 1月 1 9日至 2 7日在 70°3 0′E- 75°3 0′E,6 2°S以南的南极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的陆隆向深海区设三条纵断面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真光层深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并在冰间湖站 - 1 2进行连续昼夜观测。结果表明 ,观测海区叶绿素 a浓度高值位于近岸海湾、冰间湖和测区中部的陆坡区 ;陆坡中部站 - 6和 - 8,0 - 5 0 m的浅水层为叶绿素 a高值区 (2 .1 6- 5 .0 8μg/dm3 )。各测站平均叶绿素 a浓度 2 5 m次表层 (1 .49± 1 .6 1 μg/dm3 )高于表层 (1 .1 4±1 .1 9μg/dm3 ) ,5 0 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 m层叶绿素 a浓度仅 0 .0 3±0 .0 2μg/dm3 。昼夜观测结果表明表层叶绿素 a浓度在南极夏季的午后出现最大值 ,晨间出现最小值 ;2 5 m以浅水层的叶绿素 a浓度明显高于深层水 ,与封冰消融冰藻的释放有关。测区真光层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76 - 1 2 .5 9mg C/(m3· h) ,平均值为 4.0 1± 4.0 7mg C/(m3· h) ;海湾和陆架区现场生产力均超过 1 .5 g C/(m2 · d) ,陆坡、深海区约 0 .5 g C/(m2 · d)。高生产力位于高生物量的近岸海湾、陆架冰间湖区。光合作用同化数在 0 .88- 3 .1 0 mg C/(mg Chla· h)。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呈紧密相关 (Y=0 .0 5
刘子琳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朱根海王小谷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二氧化碳浮游生物光合作用
1998/1999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及北部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2
2002年
1998 /1 999年南极夏季 ,作者随“雪龙船”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 (63° - 69°1 2′S ,70°30′- 75°30′E) 3条断面 2 4个测站进行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 ,研究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测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 0 .1 6 - 3 .99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 3 .5μg/dm3以上 ;平面分布趋势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 ,深海区浓度在 0 .5μg/dm3以下。从垂向看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大多出现于 2 5m或 50m层 ,50m以下更深层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2 0 0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 0 .0 1 - 0 .95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6 %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 4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0 %。测区潜在初级生产力为 0 .1 1~ 1 1 .67mgC/(m3·h) ,平均值为 2 .0 0± 2 .80mgC/(m3·h)。高生产力区位于普里兹湾 ,平均现场生产力达到 0 .86gC/(m2 ·d) ;依次为陆架区、陆坡区 ,深海区生产力较低 ,平均现场生产力为 0 .1 7gC/(m2 ·d)。光合作用同化数较低 (1 .53± 1 .1 1mgC/(mgChla·h) )。粒径分级初级生产力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 (58% ) ,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2 6 %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 1 6 %。浮游植?
刘子琳蔡昱明陈中元刘诚刚朱根海王小谷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对比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周亚东王春生王小谷刘镇盛卢勇刘晓辉
关键词:叶绿素A粒级结构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仔鱼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春、夏、秋、冬4个航次共50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季节采集到的仔稚幼鱼样品共82种,隶属16目48科,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有21科34种,其次是鲱形目和鲉形目,分别有3科10种和5科8种。仔鱼种类数及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仔鱼种类数呈现:夏季(39种)>春季(38种)>秋季(25种)>冬季(16种);仔鱼丰度大小按季节依次为夏季(185尾/100m3)>春季(37尾/100m3)>秋季(6尾/100m3)>冬季(1尾/100m3)。仔鱼优势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三季优势种分别为鳀鱼、凤鲚、长鳍底灯鱼,冬季优势种不明显。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仔鱼群落中的绝大部分物种均受到水深和表层盐度两个环境因子的控制;夏季大部分物种则更偏好于高叶绿素和表层水温相对较低的河口近岸水域。
王小谷孙栋林施泉
关键词:长江口仔鱼群落结构
利用海洋中上层鱼类开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毋瑾超汪依凡方长富叶新荣王小谷孙波
本研究选用黄鲫、青鳞鱼等产量丰富,价格低廉的海洋中上层鱼类为原料,密切追踪国际当前研究的前沿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研究应用现代生物酶复合酶解、活性修饰、超滤纯化、微囊成型等技术研制具有较高降血压活性的血管紧张素转...
关键词:
长江口及其陆架春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26
2010年
2007年4—5月对长江口及其陆架海域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有18个类群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1117.19±820.3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754.87±546.37)(μg.干重)/10 cm2,其中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5.42%,占总生物量的55.35%。其他优势类群分别是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数量的65%分布于0—2 cm层,其中线虫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4%;桡足类集中分布于0—2 cm层,占该类总量的88%以上;多毛类分布于0—2 cm层的数量约占61%。各区块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海陆架深水区>长江口近岸>杭州湾。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盐度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成显著的正相关,与多毛类,桡足类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近底溶解氧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桡足类丰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调查海域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粘土粉砂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多毛类,线虫丰度以及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位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含量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多毛类丰度,桡足类丰度相关不显著;沉积物中异养细菌含量与多毛类丰度呈显著负相关。
王小谷王春生张东声洪丽莎杨丹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
舟山群岛海域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多样性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和克隆测序研究了舟山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AAOB)的多样性。从5个克隆文库中共获得297条16S rRNA基因序列,包含1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离岸距离较近的3个站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且与离岸较远的2个站具有明显差异。系统发育结果显示,Scalindua属是该海域AAOB的优势类群,95.3%的序列与Scalindua属AAOB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1条序列与Kuenenia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此外还有15条序列与已知的AAOB相似性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可能是该海域AAOB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
张东声刘镇盛张海峰王小谷王春生
关键词:舟山群岛海洋沉积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