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雅静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委资助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5篇脑缺血
  • 3篇鼠脑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大鼠脑
  • 3篇大鼠脑缺血
  • 2篇短暂性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短暂性脑缺血...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鼠脑缺血再灌...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缺血发作
  • 2篇脑缺血再灌注
  • 2篇脑缺血再灌注...
  • 2篇急性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脑系科...
  • 2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遂宁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王雅静
  • 4篇吕凤琼
  • 3篇于长申
  • 3篇汪皖君
  • 3篇王新平
  • 2篇王世民
  • 2篇刘首峰
  • 2篇管雅琳
  • 2篇陈荣杰
  • 1篇巫嘉陵
  • 1篇王东
  • 1篇王博
  • 1篇高春林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经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s,移植前以10 mg/L的Brd U进行标记。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移植A组、B组及对照C组。在模型建立后7 d,通过尾静脉分别将3×10^6个BMSCs、1×10^6个BMSCs移植入A、B组大鼠体内,C组不作处理。于移植前、后分别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 NSS)及Morris水迷宫测试,并取大鼠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移植A组与移植B组、C组比较,行为学恢复更为明显,(P〈0.01);B、C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A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较C组明显改善(P〈0.05)。A、B组大鼠在脑损伤中心及周围区,可见Brdu单染阳性细胞及Brdu+MAP-2、Brdu+GFAP、Brdu+v WF、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论 BMSCs经尾静脉移植至MCAO大鼠体内后,可在大鼠体内存活、分化,并促进大鼠伸进功能恢复。疗效与移植细胞数量相关。
汪皖君管雅琳王雅静于长申刘首峰吕凤琼王世民王新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细胞移植
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⑴取S...
王雅静
关键词:脑缺血动脉栓塞神经营养骨髓移植
急性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PCI)的危险因素及受累血管情况,为防治PCI提供依据。方法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各80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PCI血管病变中高达90.4%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循环TIA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8.21%,脑梗死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5%。结论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以前后循环血管同时受累为主。
王雅静王新平陈荣杰王东吕凤琼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后循环系统
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率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慢性肾脏病(CKD)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心脑血管损害的发生,是急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知CKD是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关于CKD与急性脑卒中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
高春林巫嘉陵汪皖君于长申王雅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治疗MCAO大鼠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改良线拴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A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组(B组)与假手术组(C组)。在模型建立后7 d,通过立体定向方式将1×106个BMSCs移植入A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B组大鼠以同样方式在同样部位移植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C组完成立体定向过程,但无液体注入。应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分)、水迷宫测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并取大鼠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A组m NSS评分优于B组、C组(P<0.05);A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A组大鼠在脑损伤中心及周围区,可见Brdu单染阳性细胞及Brdu+BDNF、Brdu+GFAP、Brdu+v WF、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论立体定向移植BMSCs可以显著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汪皖君于长申王雅静管雅琳吕凤琼刘首峰王博王新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损伤
ABCD2评分对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采用ABCD2评分法结合颅内外血管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为早期防治TIA、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14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65例(44.0%)行主动脉弓—颅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病7 d内行头颅MRI检查,结合临床体征诊断脑梗死。计算7 d内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ABCD2评分≥4分的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TIA 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48例TIA患者中,低、中、高危者分别为53、68、27例,20.3%的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低、中、高危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53)、27.9%(19/68)、37.0%(10/27),三者相比,P均<0.01。脑梗死发生率与TIA的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ABCD2评分≥4分者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者TIA 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9%(15/32),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者的16.7%(4/24),P<0.05。结论 ABCD2评分在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结合颅内血管检查,可提高对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吕凤琼王世民陈荣杰王东王雅静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颅内外血管狭窄
初步探究华北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人群咬合球体特征
目的:  本研究基于Monson球面学说,利用逆向工程软件,在数字化牙颌模型上获得相应位点空间坐标,通过MATLAB编程,拟合华北地区个别正常牙合人群的咬合球体,获得拟合球体半径并分析拟合球体表面与拟合位点之间的偏差,初...
王雅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