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泥
- 作品数:76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笔尖上的天使栖居——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迟子建一改小格局的情态叙述,将笔触伸展到历史、生命大背景上,考察人类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遭际,以现代文化视角进入原始文化生态,展示原始文化元素、自然与人的和谐共栖,和现代文明所遭遇到的进入原始文化生态的尴尬。但迟子建承接本土生态女性话语的写作实践,很具有先锋性,她避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等对中国本土现实的直接影响与对接,按照自己的叙述逻辑与经验书写,以文学展开与现实、历史、生命的对话,在现代、传统的潜在关联上,在民间文化资源中掘进,寻找生态文明生长点,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为中国女性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与生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田泥
- 关键词:生态叙事
- 卢新华:伦理视角的介入及其文本实践——解读小说《伤痕》《紫禁女》《米勒》
- 2023年
- 从1980年代对代际伦理悲剧根源的挖掘,到21世纪揭示传统文化心理对身体伦理的规定,阐明世俗主义对女性新主体构建的影响,并发掘女性作为个体为构建中华母体的精神力量所在,卢新华的伦理视角,关乎政治、阶级、性别这些关键词,也涉及两性关系及女性自身成长的现实伦理,打破了刻板的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女性伦理价值与意义。对女性现实性进行剖析构成其现实主义创作的内在理路,也是他以文学观察与介入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方式,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索实践。
- 田泥
- 关键词:女性伦理
- 跨界的移动与表达——从张曼菱的创作谈起
- 2017年
- 张曼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存在跨界的移动与空间的切换,但在跨界中,始终固守文化的根性与人性联结上的寻找,从个人激情到中华民族文化上的精神契合点上的追索,是激情与意志,也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探寻。张曼菱独特的体验与表达,即在两种脉络或脉象上的空间移动、互文,多重文本介质、民歌等的渗入,以及多重媒介的切换与细节的求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的承担与干预精神。
- 田泥
- 关键词:张曼菱女性文学
- 白帝天王:传说与信仰被引量:4
- 2017年
- 白帝天王或曰三王是湘西地区影响最大的本地神祇,在湘西流传着众多异文。用故事学的方法梳理这些异文可以发现:伴随本地区的社会变迁,白帝天王传说的核心母题由最初的"威慑",后变为"忠顺",至清后期转变为"三王之母",同时,神祇的功能也出现相应变化,从早期的神判,中期的教化,发展到后期的赐福。在信仰流变的过程中,不同的群体都参与了神祇的构建。作为一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三王信仰中的人与神关系具有典型性。
- 田泥粟世来
- 关键词:传说民间信仰母题
- 朱天文:女性主义的书写与后世俗思考
- 2023年
- 朱天文的女性主义话语本质上生成于叛逃世俗的欲望,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紧密关联。她的女性主义写作呈现出世俗性与神性的双重维度,尤其以女性的世俗精神对抗理性霸权的父姓社会,昭示着她敏感捕捉到了后世俗社会的出现。同时,强调后世俗社会中神性的隐现,正是朱天文想象救赎的一种方式,是她激进女性主义思考的结果。作为“被压抑物的回归”,后世俗女性主义是朱天文写作的必然终点,对世俗与神性的关注潜伏于她写作的始终,并成像和表征为四个阶段的不同写作议题,使得她的写作在整体上呈现出贯连性与革命性。
- 刘晓宇田泥
- 关键词:女性主义写作女性主义
- 圣化与世俗的因果脉象——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因果母题
- 2008年
-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因果母题内涵有着内在逻辑的演变,即由神性的教义逐渐走向了世俗的生活;由显的主题走向隐的主题;由外而走向内的生命本体的哲学思索,回到了个人生活信念的问题上。海外华文文学因果母题生成缘于海外华人对中国母体文化的追随,而异域文化背景成了个体因果命运承受与承载的外因,自我的角色转型与认同乃是因果的内因。因果母题的表达,具有多种表现和多方面的意义。
- 田泥
- 关键词:因果律
- 评李洁非《典型文坛》
- 2009年
- 共和国文学,以其日新月异,走过了六十年。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批评与研究,自是繁多,也颇有创获。不久前,李洁非一部富有创见的《典型文坛》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给我们带来了另外的惊喜与震撼。这是一本典雅独特的以人物研究为主,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著作,从文学与权力关系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发展历程里的独特现象,将文学话语与时代、历史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及交割予以梳理,不仅把一些重大事件、问题的脉络清晰呈现、做出富于现场感的还原,也凸现了历史中文学个体的内心轨迹与生命轨迹,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问题意识。
- 田泥
- 关键词:文坛共和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
- 作为一种艺术赋形的方式--以颜海强《苏轼》《毛泽东》等历史文化名人美术作品为例
- 2021年
- 颜海强公共艺术作品题材广泛,通过"艺术赋形"的方式,创造了多重历史与文化意蕴的艺术形象,尤其以历史文化人物的具象来发掘所携带的民族文化精神、意志、气节与操守等,构成了作品的意义世界与美学价值,体现了从母体文化根脉上寻找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本土艺术实践。
- 田泥
-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人
- 谁在边缘地吟唱?——转型期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写作被引量:7
- 2005年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在发展轨迹、特点以及主题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更加侧重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体认与寻找,以民间素朴的话语方式逼近女性生存的历史与现实,强调原始状态的风景与现代都市景观的多重呈现。无论是民间本土的叙事抒写、多种民族文化的沟通抒写,与融入了主流文学的写作,都着力于对女性生存、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在民间叙事的基础上,以激越的姿态回应了民族文化的脉动,凸现了女性自我身份意识与民族意识。
- 田泥
- 关键词:女性写作吟唱都市景观女性自我
- 撑开性别闭环的怪圈:评话剧《寻她芳踪·张爱玲》
- 2022年
- 话剧《寻她芳踪·张爱玲》对张爱玲的寻踪置放在三个时空,并将张爱玲的三部作品《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中的各色女子同时搬上舞台,借由顾曼桢、王娇蕊、盛九莉等的故事,讲述了张爱玲充满爱恨纠葛的传奇人生。通过多媒介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将战争、情爱、家庭、婚姻等永恒的问题,再一次聚焦,同时把这些问题植入到当代生活中,共同发酵,促使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张爱玲文本中的性别闭环、人性畸变与精神建构成为了叙述的支柱,而解码与发掘其文本的精神力量,以寻找到走出性别困境的希望所在,构成了该剧的叙述逻辑。
- 田泥
- 关键词:女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