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志建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沿岸
  • 3篇水域
  • 2篇沿岸水域
  • 2篇输运
  • 2篇泥沙
  • 2篇泥沙输运
  • 2篇珠江河口
  • 2篇珠江口
  • 2篇粒度参数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沉积物
  • 1篇氮形态
  • 1篇输沙
  • 1篇输沙率
  • 1篇水动力
  • 1篇推移质
  • 1篇推移质输沙
  • 1篇推移质输沙率
  • 1篇粒度特征
  • 1篇邻近水域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肖志建
  • 3篇李绪录
  • 3篇张军晓
  • 2篇史华明
  • 2篇廖世智
  • 1篇李团结
  • 1篇夏华永
  • 1篇刘愉强
  • 1篇周毅频
  • 1篇梁佩喜
  • 1篇朱鹏利
  • 1篇李锐祥
  • 1篇石晓勇
  • 1篇杨阳
  • 1篇乔光全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磨刀门拦门沙水沙动力特性与沉积规律研究
磨刀门河口在珠江八大口门中率先面海,因而其演变必然受到海洋动力的影响,波浪动力的作用尤为突出.依据盐度、流速、含沙量和表层沉积物等实测资料和历史海图资料,该论文就磨刀门拦门沙的水沙动力特性和沉积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
肖志建
关键词:拦门沙
文献传递
基于床面层能量平衡关系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式被引量:6
2006年
基于床面层内的水流能量关系,推导了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层内有效水流功率的关系式.实测资料表明,推移质输沙率与床面层内有效水流功率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高于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功率的相关性.经2 800组试验资料与天然河流资料的检验表明,该关系式的适应性良好,计算精度较高,并优于同类型的基于水流功率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夏华永廖世智肖志建
关键词:推移质输沙率
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被引量:12
2012年
根据现场采集的1 3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的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计算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并结合有关动力沉积背景讨论了其实际意义。结果表明: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8种,其中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沿岸流、波浪和陆架环流等动力作用,表层沉积物颗粒呈现出研究区西南部及北部口门附近的泥沙较粗,中部和东部的泥沙较细。东部(即大鹏湾及大亚湾以南的陆架区域)和西南部的分选略好于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珠江河口及近岸10 m以浅区域的分选又略好于研究区的中南部区域(万山群岛的东南面及担秆列岛以南的区域),但泥沙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不一致。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珠江河口及近岸区域(10 m以浅)泥沙主要向南和西南运移;外海陆架区泥沙主要向东运移;大亚湾和红海湾以南至60 m以浅区域的泥沙呈现向南运移的趋势。黄茅海北面的泥沙向西南运移;大襟岛和荷包岛以南及两岛之间是高盐陆架水入侵通道,泥沙整体向北运移;黄茅海中部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水平运移趋势不显著,只略微向西输运,故黄茅海河口湾中西部床面有淤浅的趋势。在(113.52E,21.76N)点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泥沙辐聚中心,其东北、西北和南面泥沙均向该点运移辐聚;在万山岛至桂山岛周边区域泥沙呈现出逆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
肖志建
关键词:粒度参数泥沙输运珠江河口南海北部
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被引量:15
2011年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肖志建李团结廖世智
关键词:粒度参数泥沙输运珠江河口
水动力对越南巴达棱湾表层沉积物和岸滩的影响
2015年
基于越南巴达棱湾2007年4月采集的4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实测水文资料,分析越南巴达棱湾表层沉积物特征,并结合GSTA模型分析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结果表明:越南巴达棱湾表层沉积物以粗颗粒为主,在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下呈中西部粗、东部细的分布特征;其西侧表层沉积物沿岸线自西南向湾内运移,中西近岸区沉积物垂直于岸线做离岸输移,在湾的东侧存在自东北向西南的运移趋势,并与从湾西运移过来的底沙相遇,形成运移辐聚区,并在余流的作用下,向西运移;"波浪掀沙,潮流输沙"是该地区表层沉积物输运的主要作用机制;在波浪的作用下,研究海域的海岸线处于侵蚀状态,有后退的趋势。
杨阳李锐祥乔光全刘愉强肖志建朱鹏利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总溶解氮的分布、组成和来源及氮形态的转化被引量:15
2014年
依据2000—2011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氮(TD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总凯氏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实测数据探讨TDN的组成和来源,以及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有机氮(DON)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伶仃洋东部沿岸的TDN质量浓度分别为(2.870±2.150)mg·L-1和(0.679±0.405)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N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伶仃洋东部沿岸,由于受到珠江径流量的制约,TDN质量浓度呈明显的年周期循环特征,6月达到最高,为1.103 mg·L-1左右,而12月最低,为0.420 mg·L-1左右.12年研究期间,伶仃洋东部沿岸TDN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从0.560 mg·L-1上升至0.702 mg·L-1;深圳湾TDN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2.140 mg·L-1上升至3.577 mg·L-1,2005—2011年则呈下降趋势,从3.266 mg·L-1下降至2.280 mg·L-1.研究海区中的TDN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伶仃洋东部沿岸TDN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8.5%,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7.0%.DIN是TDN的主要赋存形态.在氮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N转化为DON的速率大于DON转化为DIN的速率.
李绪录张军晓史华明周毅频肖志建梁佩喜
深圳湾及邻近水域总溶解磷的来源和时空分布被引量:7
2015年
依据2000∽2012年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总溶解磷(TDP)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现场盐度和溶解无机磷(DIP)实测数据探讨TDP的组成和来源以及DIP和溶解有机磷(DOP)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2)和(0.05±0.02)mg/L.研究期间,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质量浓度的年内和年际变化不大,趋势平稳.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TDP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且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0.24mg/L上升至0.33mg/L,而在2005∽2012年则呈下降趋势,从0.33mg/L下降至0.16mg/L.研究海区中的TDP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珠江口东南部沿岸TDP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53.9%,而深圳湾的均大于80%.TDP的赋存形态从河口的以DIP为主逐渐转变至近外海的以DOP为主,可能暗示磷从河口向海迁移期间,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使DIP转化为DOP的速率大于DOP转化为DIP的速率.
张军晓李绪录肖志建
关键词:珠江口
2000—2012年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溶解无机磷的来源和时空分布被引量:5
2015年
依据2000—2012年每月1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讨论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无机磷(DIP)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S)和溶解无机氮实测数据探讨DIP的来源和氮:磷(N∶P)原子比.结果表明,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IP质量浓度分别为(0.184±0.167)mg·L-1和(0.025±0.013)mg·L-1.在深圳湾,由于受到周边陆源排放的影响,DIP质量浓度在丰水期较低,枯水期较高.在珠江口东南沿岸,由于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制约,DIP质量浓度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2000—2012年珠江口东南沿岸DIP质量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上保持平稳;深圳湾DIP质量浓度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从0.173 mg·L-1上升至0.236 mg·L-1,2005—2012年则呈下降趋势,从0.221mg·L-1下降至0.120 mg·L-1;2000—2012年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N∶P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31.8和41.5上升至44.9和60.1.研究海区中的DIP具有"保守性",主要来自陆源排放.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珠江口东南沿岸DIP的陆源质量分数约为63.0%,而深圳湾的都>87%.研究海区中N∶P原子比高达48.3±36.9,暗示磷是初级生产的潜在限制因子.
史华明李绪录石晓勇张军晓肖志建
关键词:DIP珠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