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志明

作品数:30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文学
  • 9篇小说
  • 6篇文化
  • 3篇小说创作
  • 3篇比较文学
  • 2篇德勒兹
  • 2篇寓言
  • 2篇萨特
  • 2篇图像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文学研究
  • 2篇卡夫卡小说
  • 2篇《美国》
  • 2篇《万延元年的...
  • 2篇边缘文化
  • 2篇存在主义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形象化
  • 1篇学科

机构

  • 27篇山东大学
  • 3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30篇胡志明
  • 1篇郭秀梅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国外文学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淮北煤炭师院...
  • 2篇黄海学术论坛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高校辅导员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暧昧的选择——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消化被引量:14
2000年
本文通过对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的多部有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考察了他接受和消化萨特存在主义艰难复杂的变化过程。《奇妙的工作》与《死者的奢华》描写两个大学生从事特殊职业时,由生理上的“恶心”体验世界存在的荒诞性,反映了大江开始在理念上接受萨特的存在主义。《饲育》与《少年感化院》通过两个少年对大人们丧失理智的人性的恐惧,表现战争年代整个世界的疯狂与荒谬。可以看到作者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时代》与《性的人》中,大江从政治、特别是性的角度来考察现实生活中日本人生存境况的暧昧性,这也是他力图要把存在主义融入日本文化的一种尝试。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和对广岛人的重新认识,大江对日本文化和人类存在的困境才有了发自心灵深处的《个人的体验》,并终于领悟:有着特殊的二战经历的日本人面对暧昧的生存环境所作的选择,不会是萨特式的纯个人性的选择,而只能是一种直面现实勇于负责的“暧昧”
胡志明
关键词:文学评论小说萨特存在主义
全文增补中
对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2年
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然而它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过于庞杂,导致了它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理想化,教师很难以明确统一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全部内容,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所以,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胡志明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
“无”意味的形式——论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
2015年
卡夫卡生前一直钟情于寓言艺术,其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寓言化特征。为了让小说回归其本来所具有的生活诗性,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征也在不断地得到深化,乃至于其后来的小说均蕴含着一个拟寓言结构。卡夫卡小说的拟寓言结构,除了赤裸地袒呈自身外,似乎根本不指向其他任何特定的"意味",具有一种超寓言的审美功能,故而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无"意味的形式。
胡志明
关键词:卡夫卡小说
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试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被引量:22
2001年
卡夫卡的作品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父亲”形象。他创作成熟时写的三部作品赋予了“父亲”形象以上帝的本质内涵 ;随着作品主人公走向社会 ,这“父亲 /上帝”形象也相应地幻化为各种具有绝对权威的社会性事物 ;在他最后一个时期的作品中 ,我们主要是从主人公内心的“恐惧”中感受到“父亲 /上帝”的隐性存在。这个源于作者“父亲情结”的“父亲 /上帝”形象 ,凝结着卡夫卡对西方这个充满悖谬性的世界的深切体验和认识。
胡志明
关键词:父亲形象上帝情结悖谬社会性
卡夫卡与布拉格精神被引量:1
2011年
卡夫卡在最后一篇日记里这样写道:'当我写作的时候,感到越来越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每一个词,在精灵的手中旋转——手的这种旋转是它们独特的姿势——变成了一根长矛,反过来刺向这说话的人。'这是卡夫卡对于自己那种已成惯性的悖谬性的思维或语言写作方式的一个形象化表述,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他的充满悖谬性的精神结构的一个精湛的概括.
胡志明
关键词:精灵长矛日记思维形象化语言
“房间”:品特戏剧中的存在图像被引量:9
2007年
“房间”是品特戏剧中一个主导性的审美意象。在他最早的几部戏剧中,“房间”主要以空间结构的形态出现,七十年代起,品特的“房间”意象里已经注入了时间因素。品特“房间”意象具有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要求将戏剧从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戏剧艺术中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房间”已经成为品特戏剧创作一种基本视阈。“房间”意象其实就是作家刻意绘制的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图像,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现代人存在问题的一种独特理解。
胡志明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意象
《美国》:西方文化的一个隐喻
2000年
卡夫卡在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美国》中 ,采用了狄更斯的笔法 ,对西方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本质特征 ,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检讨。年轻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被放逐美国的经历 ,形象地概括了两千年来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小说第七章关于“俄克拉何马露天剧场”大招聘的场面和卡尔应聘过程的描写 ,可以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20世纪初处于普遍的信仰危机中的西方文化的种种症状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的混乱情景。卡夫卡通过卡尔放逐“美国”的经历的描写来隐喻西方文化 ,旨在对作为西方文化关键词的“自由”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 :人的自由 ,本质上是与人的放逐同体共生的 ,人类因欲自由而遭放逐 ,被迫的放逐使其获得了有限的自由 。
胡志明
关键词:西方文化小说
长江古义人:无神时代文化救赎之路的探索者被引量:1
2014年
大江健三郎的"奇异的二人配"三部曲主人公长江古义人是一个不懈地进行探索的"思想者",他始终在痛苦地进行"我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这也是一个世纪性的文化难题。长江古义人形象明显地具有作家本人的印记,这个形象在与作家大江健三郎之间形成的互文性动态联系中,客观上提出了一个在无神时代如何实现文化救赎的普世性命题。长江古义人正是在痛苦的"我思"中,为当代人绘出了一幅寻求文化救赎的"路线图":灵魂救赎主体的自我性、精神救赎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灵魂救赎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
胡志明
“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被引量:16
2001年
卡夫卡在创作 (如《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常以不可思议的开头 ,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 :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词汇。这根源于卡夫卡“变形”的美学 ,包括他对人生的生存境况的“恐惧”体验和“滑动反论”
胡志明
关键词:话语方式美学
《在流放地》的审美品格和思想价值被引量:3
2006年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叙事视角,从而使得这个小说能够给人以一种“受难性”的审美体验,并且也使得这作品客观上具备了一种政治预言的功能,甚至预言了当今全球性帝国主义政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胡志明
关键词:《在流放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