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榕
-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被引量:6
- 2013年
- 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问题已经为全社会所关注,多山多水的自然条件和农耕经济的传统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浙江省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更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基于此,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揭示其养成的原因与根源,并阐述推进浙江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以期达到教育机制构建的目的。
- 胡榕
-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
-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生态型人才培养的思考被引量:7
- 2014年
-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是加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基于此,在揭示高校生态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求的生态型人才。
- 胡榕陈翔
-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型
- “限塑令”的法理学思考被引量:1
- 2011年
- 我国力图通过"限塑令"来引导与规范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资源循环意识,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由于对"限塑令"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其执行可能导致较高的社会成本。惩罚性罚款的适用也面临着选择性执法以及机会成本的问题。相比较生硬的政策法规,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无疑是新型的路径选择。同时现阶段替代品的使用也要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只有从源头使用上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所在。最后逐渐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来替代生硬的政策法令。
- 胡榕童华军
- 关键词:环保意识
- 我国“限塑令”的经济法律思考
- 2011年
- 我国自2008年6月正式实施'限塑令'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限塑令'的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有偿使用塑料袋的价格导向,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使消费者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替代塑料袋。
- 胡榕童华军
- 关键词:负外部性白色污染有偿使用环境资源环境法
- 微博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探讨被引量:9
- 2012年
-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自媒体,其碎片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媒体平台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课题在大学生微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最后提出构建科学的教育引导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等措施。
- 胡榕王延隆
-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 基于EKC理论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关系研究——浙江省与安徽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协调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浙江与安徽为对比案例,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出发,基于脱钩模型和因素分解法,分析1997—2020年省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脱钩态势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浙江、安徽两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EKC不符合传统倒“U”型曲线,均经历两次拐点,浙江为“N”型EKC,拐点年约为2007年和2014年,对应人均经济总量为36766元和73388元,安徽省为微弱的倒“N”型EKC曲线,拐点年约为1998年和2013年,对应人均经济总量为4452元和32733元;浙江碳排放脱钩由扩张负脱钩向强脱钩与弱脱钩方向转变,安徽以弱脱钩状态为主;能源结构与强度效应对浙江省的碳排放脱钩促进作用明显,而经济增长与能源结构效应对安徽省碳排放脱钩起负向作用。
- 何飞扬刘天乐周智杰胡榕
-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脱钩分析
- 中国传统“生命观”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被引量:2
- 2012年
- "生命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生态意识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观"有着丰富而深刻的阐述:儒家的"知命畏天"、"仁民爱物",道教的"天人一体"、"顺物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这些丰富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的挖掘和提升传统思想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胡榕
- 关键词:生命观儒家道教佛教生态意识
-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对策被引量:36
- 2021年
-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当前应对农村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从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整体情况来看,当前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大部分农村尚未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对已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村庄来说,当前依然存在着形式化严重、分类标准不适用、分类机制不健全、分类设施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治理理念错位、分类手段错误、分类主体缺失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正常有序推进。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可从分类机制的形成、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治用结合"处理方式的运用等方面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分类。
- 蒋培胡榕
-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循环农业农村生态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