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章勇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瘤
  • 4篇血管痉挛
  • 4篇造影
  • 4篇痉挛
  • 3篇血管造影
  • 3篇症状
  • 3篇症状性
  • 3篇症状性脑血管...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 3篇膜下
  • 3篇脑血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机构

  • 10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胡章勇
  • 4篇王均炉
  • 4篇陈伟建
  • 3篇周乐平
  • 2篇虞慧畅
  • 2篇裴圣林
  • 2篇郭献忠
  • 2篇王宏清
  • 2篇杨运俊
  • 2篇陈伟健
  • 2篇莫云长
  • 1篇曹国全
  • 1篇罗亮
  • 1篇孟轶男
  • 1篇吴恩福
  • 1篇钟鸣
  • 1篇任翠萍
  • 1篇贾明辉
  • 1篇张勇
  • 1篇王美豪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浙江医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杨运俊陈伟建诸葛启钏程敬亮胡章勇吴恩福王美豪钟鸣任翠萍张勇
关键词:动脉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鼻咽纤维血管瘤CT和MRI资料,对肿瘤的侵犯范围、大小、边界、密度或信号、周围骨质改变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翼腭窝的扩大增宽,上颌窦后壁受压前移、塑形,但后壁骨质无破坏是其特征性表现;周围骨质的压迫塑形或吸收破坏;显著强化。结论:CT、MRI扫描相结合更有助于肿瘤诊断、定位及分期。术前行DSA有助于了解肿瘤血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胡章勇王宏清贾明辉
关键词:鼻咽肿瘤纤维血管瘤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maging,MSCTA)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两种方法在显示血管形态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由瘤壁血栓伴钙化导致的血管狭窄,MIP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是一种操作简单、容易,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可重复性高的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胡章勇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郭献忠曹国全胡章勇董丽卿
关键词:冠状动脉CT动脉造影
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早期扩张脑血管效应的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效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40只日本大耳兔中8只由于死亡及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排除于本组。其余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人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组(C组)及尼莫地平治疗组(D组)。对每组动物分别行行为学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B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C、D组食量减少、神经症状均较B组程度轻;A组基本正常。B组兔基底动脉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第4、7天痉挛明显,直径分别为(1.5±0.3)mm、(1.4±0.3)mm,与出血前(1.9±0.3)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基底动脉痉挛与C组第4、7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组在4、7、14d动脉痉挛较B组改善不明显。结论人尿组织激肽释放酶和尼莫地平均能较明显地改善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但前者早期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更好。
裴圣林孟轶男王均炉胡章勇莫云长周乐平陈伟建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建立兔CVS模型,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HTK组,尼莫地平(ND)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动物行二次枕大池注血。后两组于第1次注血后第1~5天分别经静脉给HTK或ND。所有动物于第6天处死。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各组注血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对比基底动脉病理改变。结果与SAH组相比,HTK组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1),光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不明显,ND组基底动脉痉挛无明显缓解(P〉0.05)。结论SAH后早期应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王均炉周乐平裴圣林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织激肽释放酶
三维CT血管造影在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枕大池注血)和对照组(枕大池注0.9%氯化纳注射液),分别在注血前1d(D0)及二次注血后2d(D5)行3D-CTA检查,观察DCVS情况及脑血管等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兔基底动脉直径D5平均为D0的69.7%±4.3%,对照组D5平均为D0的98.2%±1.4%,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脱落。结论3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可有效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为DCVS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周乐平王均炉胡章勇虞慧畅陈伟健
关键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三维CT血管造影
CT诊断筛窦内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2008年
患者 男,35岁。外伤后鼻衄1个月,右眼胀痛20d。体检:神志清楚,右眼球突出,视物模糊,眼睑周围淤血水肿,瞳孔直径2.0mm,对光放射迟钝,余未见明艟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液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02g/L。
杨运俊陈伟建胡章勇郭献忠
关键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CT诊断筛窦血液红细胞眼球突出瞳孔直径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继发脑损伤评估
2011年
目的建立日本大耳白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结扎双侧颈动脉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成兔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SAH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测SAH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进食量、神经功能变化,5d后取海马分别行电镜观察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兔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5d后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痉挛,海马神经元出现核固缩,线粒体空泡样变等神经损伤的改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结论该模型可以作为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模型。
莫云长王丹丹罗亮胡章勇王均炉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动物脑损伤
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手术证实的218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22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3D-CTA作为对照。结果: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80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l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l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A1优势征;对照组中,210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10例出现"A1优势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出现"A1优势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胡章勇王宏清陈伟建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