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轩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电化学
  • 2篇电极
  • 2篇巯基
  • 2篇孔雀石绿
  • 1篇滴汞电极
  • 1篇电化学表征
  • 1篇电化学传感
  • 1篇电化学传感器
  • 1篇电化学分析
  • 1篇电位
  • 1篇修饰
  • 1篇修饰金电极
  • 1篇亚甲蓝
  • 1篇乙酸
  • 1篇碳电极
  • 1篇自组装
  • 1篇自组装膜
  • 1篇巯基乙酸
  • 1篇鲱鱼精DNA
  • 1篇金电极

机构

  • 4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胡轩
  • 3篇孙伟
  • 3篇焦奎
  • 1篇李清军
  • 1篇尚智美
  • 1篇崔爱龙
  • 1篇黄大明

传媒

  • 3篇青岛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以孔雀石绿为探针电化学分析法测定鲱鱼精DNA被引量:5
2006年
在pH 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用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鲱鱼精ds-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法表明,MG在-1.0^+1.5 V(vs.SCE)范围内有3个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后,由于MG与DNA相互作用,使MG在+0.547 V处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而峰电位基本没有改变。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在最佳条件下,MG氧化峰电流的下降值同DNA的浓度在10.0~10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方程为Δip(μA)=0.066+0.009 6c(mg.L-1),检测限(3σ)为6.0 mg.L-1。通过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可计算出MG与DNA结合比n(MG)∶n(DNA)=2∶1,结合常数为5.67×108。
胡轩焦奎孙伟黄大明
关键词:孔雀石绿DNA电化学分析
两种染料与DNA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研究
本论文以电化学和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两种有机染料小分子孔雀石绿和吡哕红B与dsDNA的相互作用。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综述了电化学方法研究有机染料以及抗癌药物等与DNA作用的研究进...
胡轩
关键词:孔雀石绿玻碳电极滴汞电极电化学
文献传递
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表征被引量:5
2005年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巯基乙酸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形成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并利用循环伏安法初步研究了该自组装单分子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巯基乙酸在金电极表面具有特性吸附,形成具有一定致密性的吸附层,使电极的双电层电容降低。以[Fe(CN)6]3-/4-氧化还原电对为探针考察了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巯基乙酸自组装膜的存在对[Fe(CN)6]3-/4-的电子转移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孙伟尚智美胡轩焦奎崔爱龙
关键词:巯基乙酸自组装膜金电极电化学
巯基自组装修饰恒电位共价键合法固定基因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2
2005年
以金电极为基体电极,采用巯基乙醇自组装法制备了巯基乙醇自组装膜修饰电极,再以碳二亚胺为交联剂用控制电位共价键合法将DNA固定在巯基乙醇单分子层上形成了基因修饰电极。以亚甲蓝为电化学杂交指示剂,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对基因电化学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将DNA稳定地固定于电极表面,可用于制备自组装修饰基因电化学传感器。
李清军焦奎孙伟胡轩
关键词:亚甲蓝电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