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夫静

作品数:12 被引量:34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土壤
  • 7篇峡谷
  • 4篇生态系统
  • 4篇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坡地
  • 3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养分
  • 2篇土壤微生物量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微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空间变异特征
  • 2篇N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城市

机构

  • 1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广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范夫静
  • 10篇彭晚霞
  • 9篇杜虎
  • 9篇宋同清
  • 9篇曾馥平
  • 5篇黄国勤
  • 5篇谭秋锦
  • 3篇鹿士杨
  • 2篇时伟伟
  • 2篇杨钙仁
  • 2篇王克林
  • 2篇文丽
  • 1篇邹冬生
  • 1篇卢成阳
  • 1篇俞月凤
  • 1篇宋敏
  • 1篇李莎莎
  • 1篇于扬
  • 1篇张浩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生态经济...

年份

  • 8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范夫静黄国勤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杜虎文丽何铁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坡地地统计学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数量均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其组成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6.66×105—71.64×105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87.00%—95.50%,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1.45×105—3.78×105cfu/g,所占比例为4.21%—12.39%,真菌数量最小,为0.07×105—0.23×105cfu/g,所占比例仅为0.24%—0.61%,不足1%。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含量不同,次生林MBC与MBN最高,人工林MBP最高,旱地MBC最低,草地MBN与MBP最低;各生态系统均为MBC>MBN>MBP。不同生态系统的MBC/SOC、MBN/TN、MBP/TP分别为0.44%—0.97%、2.13%—3.13%、1.46%—2.13%,差异不显著;MBC/MBN在3.06—6.54之间,其中次生林极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探讨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提高石灰土土壤肥力、促进喀斯特植被迅速恢复提供依据。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张浩范夫静
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41
2014年
研究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6个代表性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和N含量均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土壤P含量为人工林最高,原生林最低;植物C和P含量变化趋势为人工林>原生林>次生林,植物N含量为次生林最高,原生林最低.土壤C∶P、N∶P以及植物C∶P均为原生林显著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C∶N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N∶P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植物C∶N为原生林>人工林>次生林.在不同森林类型中,乔木叶片N含量与P含量、C∶N与C∶P以及C∶P与N∶P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除了植物叶片C∶N与N∶P以及土壤C∶N与N∶P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外,植物和土壤的C、N、P、C∶P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丽范夫静
关键词:化学计量喀斯特峰丛洼地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典型坡地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受地质条件影响严重的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体系决定了其生态治理与恢复的难点和重点,该地区也成为当今生态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壤调控着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和水分循环,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维护。研究土...
范夫静
关键词: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
文献传递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区坡地土壤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探明峡谷型喀斯特土壤矿物质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300 m)的网格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矿物质(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但变异系数不大,SiO2和Al2O3占了土壤矿物质总量的85.99%;SiO2、Al2O3、MgO、MnO均服从正态分布,Fe2O3、CaO分别经过平方和倒数转换后也服从正态分布。土壤各矿物质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比C0/(C0+C)均较小,具有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Al2O3和MnO的变程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好,其它矿物质的变程较小且相近,空间依赖性较强;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区土壤SiO2和Mn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受坡位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基本呈现坡顶高、坡脚低的分布格局;Fe2O3、CaO和MgO的空间分布也相似,斑块较破碎,主要受地形的影响;Al2O3的空间格局呈单峰分布,沿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减少干扰、增加植被覆盖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持和调控作用。
李莎莎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
关键词:土壤矿物质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6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主要养分、矿质养分和微生物这3组变量共计20个指标的调查、取样和分析,运用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pH值为6.60—7.75,土壤主要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地带性红壤,矿质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其中SiO2、Al2O3、Fe2O3占矿质全量的90%以上。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坡耕地>人工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实行林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改善,坡耕地应多施有机肥和氮肥,人工林应多施氮肥。原生林植物与养分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主要应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改善森林环境,保障植物、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确保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喀斯特峰丛洼地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于扬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鹿士杨范夫静卢成阳
关键词:典范相关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与对策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日益紧迫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该研究以低碳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释了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引出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
范夫静黄国勤
关键词:低碳城市经济建设产业结构政府职能
文献传递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64
2014年
基于网格(20m×20m)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含量为中等和强变异,变异性大小顺序为:速效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pH值表现为弱变异,有机质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不同土壤养分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函数均表现出由正相关向负相关方向发展,拐点为80~100m,其中全钾和速效磷的Moran,较小,其他指标较大;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全钾和速效磷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和变程(A)很小,分形维数(D)较高,空间相关性强烈;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C0/(C0+C)、A和D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Kriging分析表明,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呈凹型分布,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斑块状分布.植被、地形、人为干扰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鹿士杨时伟伟谭秋锦
关键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格局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生态系统(ST)、旱地生态系统(HD)、草地生态系统(CD)、灌草生态系统(GC)、人工林生态系统(RGL)和次生林生态系统(CSL)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6种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为RGL(121.53)>CSL(116.76)>GC(54.14)>CD(36.05)>ST=HD(0.00)103kg C/hm2,占植物碳贮量绝对贡献的层次:RGL和CSL为乔木层、GC为灌木层、CD为草本层;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CSL(18.34)﹥GC(5.82)﹥RGL(3.96)﹥CD(0.47)﹥ST=HD(0.00)103kg C/hm2,仅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0%—4.9%;3)土壤碳含量为CSL(44.11)>RGL(29.39)>GC(21.50)>CD(19.81)>ST(17.56)>HD(16.70)g C/kg,土壤碳贮量为CD(153.12)>CSL(126.11)>ST(112.26)>HD(115.31)>RGL(65.04)>GC(52.69)103kg C/hm2,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4)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CSL(261.21)﹥RGL(190.53)﹥CD(189.64)﹥HD(115.31)﹥GC(112.65)﹥ST(112.26)103kg C/hm2;RGL的碳格局为植物大于土壤,CSL反之,但都是地上大于地下;GC为植物约等于土壤,地下大于地上;ST、HD和CD为土壤大于植物,地下大于地上。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固碳潜力很大,减少人为干扰、适宜的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措施和合理的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杜虎鹿士杨范夫静
关键词:贮量生态系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8
2013年
基于对喀斯特峰丛洼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矿物质和植被4组变量35个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分形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矿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种群数量均以原生林和坡耕地最高,人工林最低;3种森林土壤的细菌比率较大,坡耕地、草丛、灌丛的放线菌比率较大,真菌的比率均很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很高,其中原生林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具有良好的分形关系,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与种群数量不存在分形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土壤速效氮、Fe2O3、CaO含量显著相关.
宋敏邹冬生杜虎彭晚霞曾馥平谭秋锦范夫静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