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一切有部持经譬喻传统与新有部之创立
- 2018年
- 说一切有部以重论著称,但在重视论藏的阿毗达磨师、毗婆沙师之外,亦不乏持经、重经的譬喻师。《大毗婆沙论》第一次将佛经分别为了义经和不了义经,这大大方便了毗婆沙师对原始佛典进行解释和拣择,使得毗婆沙师和持经譬喻师的观点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说一切有部最根本的问题——“一切有”。毗婆沙师的主张从三世实有到三科实有都受到了持经譬喻师的广泛批评,诸法假实之争集中地体现在譬喻师对“五蕴实有”的怀疑上。世亲遵循持经譬喻师重经的传统,在说一切有部内部第一次明确否定五蕴实有而只肯定十二处、十八界实有,这使得种族的含义以及自性的内涵被重新定义,此时种族便仅仅在十八界的框架下而言,自性被限定在根、境、识而失去其本来的与具体的同类事物的对应关系。
- 许潇
- 关键词:说一切有部俱舍论
-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 2024年
-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 许潇
- 关键词:佛教时间观说一切有部三世因果
-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
- 2024年
- 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 许潇
- 关键词:早期佛教说一切有部演进历程知识论三世
- 湛若水的儒佛之辨被引量:2
- 2014年
- 湛若水从"虚"、"静"概念的分析展开儒佛之辨,落实于对"随处体认天理"命题的论证,将"虚实同体"和"至静未尝无物,未尝有物"中对"虚"、"静"关系的辨析贯彻于对"随处体认天理"这个核心命题的论证中。湛若水极力论证陈献章之学并非近禅,围绕对儒佛关系的认识与王阳明反复论辩,在划清儒佛思想界限的表象下,蕴涵他对明代心学援佛入儒及其思想发展趋向的深层思考。儒佛之辨承载湛若水忧虑儒学正统性的卫道意识和道德学说。"随处体认天理"与"主静"说之关系,天理良知是"现成"还是"人心的一念萌动",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论证,又体现他对儒佛之辨的自觉意识和深层哲学思考。
- 许潇
- 关键词:湛若水儒佛之辨
- 姚广孝对程朱排佛论的回应被引量:1
- 2017年
- 姚广孝的一生颇为传奇,他既是佛教学者,又是一代名臣,还是江湖术士。作为佛教学者,姚广孝对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排佛之论展开了回应,他批评宋儒因私废公,排斥佛教却并未真正明了佛教义理,而是出于私心,是邪诐之辞。其《道余录》针对《二程遗书》和《朱子语类》中的排佛论逐一展开回应,以佛教立场对宋儒排佛论进行集中回应反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明代儒佛交涉深入的历史背景下,姚广孝准确把握了佛教的宗教特质,在这个基础上,辨析佛教与儒道二教的差异才能够深入。也正是基于对佛教区别于儒道发展的特殊价值的深刻认识,对三教关系的发展方向的思考才能摆脱庸俗的三教融合说而做出更有价值的探索。姚广孝的《道余录》因其辨析儒佛关系在明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栖祩宏、李贽以及南源性派等人都对其辨析佛儒、批判程朱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肯定。
- 许潇
- 关键词:姚广孝儒佛之辨
- 智旭唯识思想的和合印迹
- 2013年
- 智旭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作为吴地佛教学者的杰出代表,其思想上深刻地烙上了吴地文化中的和合烙印。智旭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赋予新的内涵,并将其贯穿于其佛学思想的始终,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统摄诸经众论。可以说智旭的和合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重点,其唯识思想则是其佛学思想的重中之重。而对"真如"概念的重新界定则成为智旭建构其以和合思想为中心的佛学思想架构的基础。
- 肖泓玥许潇
- 关键词:智旭唯识真如
- 禅数学与中国佛教修学的初步形成
- 2016年
-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 许潇
- 关键词:说一切有部禅定毗昙
- 《永嘉证道歌》中禅化的华严思想探析
- 2013年
- 《永嘉证道歌》作为华严学禅化初期的重要代表作,显著地体现出华严宗之"四法界"说。其中"本""末"观念也与华严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末"的关系在华严学里也即"理""事"的关系。透过"本""末"相接、以本接末,把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关系联系起来,也把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联系起来。该书中禅化华严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最显著的是其对朱熹的思想尤其是其"理一分殊"思想的影响。
- 许潇
- 关键词:华严圆融思想
- 巴克特里亚与希腊化的佛教——以《那先比丘经》为中心被引量:2
- 2014年
-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定程度上的希腊化,或者说是传播方式上一定程度的希腊化。《那先比丘经》的流传即反映了这一情况。作为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的沾弥利望群和弥兰王并不是因为那先比丘的回答具有多么高明的佛教智慧而心悦诚服,而是因为那先比丘的回答方式和回答内容与古希腊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弥兰王所接受的佛教带有浓厚的希腊哲学色彩,反映出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佛教文化在巴克特里亚所出现的一种多重向度、错综复杂的融合情况。
- 许潇
- 关键词:佛教哲学希腊哲学
- 《大毗婆沙论》中的极微说被引量:1
- 2012年
- 极微,又作极微尘,旧译邻虚尘。物质分析至极小不可再分之单位,称极微。极微说很早就产生了,并且广泛流行于古代印度。《大毗婆沙论》首次将极微说引入佛教,自此佛教对于极微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佛教的极微说日臻完善、系统。到了大乘阶段,唯识等亦是在批评和驳斥极微说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了自身的理论。可以说,极微说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其世界观、时空观和涅槃观。
- 许潇
- 关键词: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