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我国体穴揿针疗法在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揿针研究的优势病种和发展方向。方法: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录的体穴揿针治疗临床疾病文献的文献类型、发表年度、期刊分布、地域及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合著率、引用和被引频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基金资助、伦理审查、文献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文献692篇,以2016年为转折点,发文量迅速增长,2020年达到高峰。揿针研究以神经系统、耳鼻喉科、眼科、骨伤科、妇科领域最多;收录揿针治疗相关文献的英文期刊以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Complementary TherapiesinClinical Practice、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为主。除学位论文外,共571篇中文文献,核心期刊收录211篇(38.22%),接受基金资助154项(26.97%),通过伦理审查106项(18.56%);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25次,被引频次10次以上的文献33篇(5.78%)。519名第一作者中从事护理行业者109人(21.00%)。结论:体穴揿针治疗临床疾病适用范围广,但总体研究质量有待提高。揿针操作仍以医生为主导,以护士主导的揿针研究呈上升趋势。
目的: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指导下,观察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心率变异度(HRV)的影响。方法:选取拟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术前贴敷组(35例,脱落3例)、术后贴敷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予健康宣教、补液、多模式镇痛等ERAS相关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贴敷组、术后贴敷组分别从术前3 d、术后6 h开始穴位贴敷干预,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下巨虚,每次6 h,每天1次,至术后首次出现排气或排便即停止干预。观察3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术后1~3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SRS)评分总分;术前,术后1、3d心率变异度相关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变化,并记录3组患者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术前贴敷组及术后贴敷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前贴敷组及术后贴敷组术后1~3dVAS评分及术后1周GSRS评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 SDNN、LF/HF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术后贴敷组(P<0.05),术后1~3 d VAS评分均低于术后贴敷组(P<0.05),术后1、3 d SDNN及术后1 d LF/HF均高于术后贴敷组(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术前穴位贴敷能有效促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心率变异度及自主神经功能,疗效优于术后穴位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