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继年
- 作品数:40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三边互动下的留英教育:“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及其影响
- 2011年
- 改革开放初期,爱国华人包玉刚向中英两国政府提出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该计划得到了中英双方领导人的认可,并一同实施该计划。三边互动模式下的"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历经十年,运行良好,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发展了中英关系。
- 赖继年
- 关键词:奖学金
-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2015年
- 生态文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要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提高人民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要在制度的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规定,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 赖继年
-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问题低碳
- 近代留学生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
- 2013年
- 近代留学生群体发展的过程,亦是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具有双重文化性的近代留学生群体在国内外创建学会(社)、创办报刊,并通过它们传播文化、争论问题、互动交流、展示自我,于是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形成。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空间与西方社会所谓的"公共领域"不同,前者是产生中国式"公共领域"的土壤,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既有文学式的优雅,亦有政论式的急峻。
- 赖继年
- 关键词:留学生公共文化空间报刊
- 浙赣会战新探被引量:3
- 2011年
- 浙赣会战是一次大规模会战。在会战前,中日双方都高度重视会战,积极备战。会战爆发后,日军攻势凌厉,中国军队一度处于退守状态,但也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消耗。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衢州决战"的计划被取消,中国军队的主力撤至浙赣线两侧山区,日军趁机打通了浙赣线。此后,中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形成了对峙局面。到了8月份,由于战线过长,日军开始回撤,中国军队抓住时机进行了全面反攻,最后恢复了战前态势。浙赣会战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赖继年
- 关键词:浙赣线
- 丧葬易俗与生死观念的转变被引量:1
- 2011年
- 自清末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丧葬风俗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复杂走向简单。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受到洗礼,破除了迷信,丧葬习俗更加文明。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完成了从封建生死观到多元化生死观的转变。
- 赖继年
- 关键词:丧葬风俗文化
-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政课建设——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被引量:2
- 2015年
-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思政课建设尤其是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利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利于思政课建设,二者联系密切。无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是思政课建设都必须有相关政策作为保障,因此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制定并落实政策。
- 赖继年
- 关键词:大众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 留学生与近代新知识群体的建构
- 2013年
- 近代留学生群体发展的过程,亦是近代新知识群体建构的过程,二者兴盛是一脉相承的。在后者建构的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社会参与及自我平台的建设方面。近代留学生群体与近代新知识群体同步进行社会参与,这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社会革命及科技教育方面。近代留学生群体与近代新知识群体相互依托创建学社、创办报刊杂志,并通过这些传播文化、争论问题、互动交流,共同发展进步。
- 赖继年
- 关键词:留学生
- 管窥“中体西用”——以《劝学篇》为中心
- 2011年
- "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的《劝学篇》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招到了各种非议。张之洞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其割裂了"体"与"用",构成了弊病。
- 赖继年
- 关键词:西学洋务派
- 建构平台与自我展示:留学生与近代公共文化空间——以学会、报刊、杂志为研究视角
- 2014年
- 近代留学生群体发展的过程,亦是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过程。具有双重文化性近代留学生群体在国内外创建学会(社),创办报刊杂志,并通过这些以传播文化,争论问题,互动交流,展示自我,于是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形成。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空间与西方社会所谓的"公共领域"不同,前者是产生中国式"公共领域"的土壤,其功能的具体表现既有文学式的优雅,亦有政论式的急峻。
- 赖继年
- 关键词:留学生公共文化空间报刊
-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与新时期留学教育的发展
- 2011年
- 改革开放初期,爱国华人包玉刚向中英两国政府提出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该计划得到了中英两国领导人的认可,并一同实施该计划。"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历经十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与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三边互动的"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教育交流模式,有利于香港政权的平稳交接以及回归后的稳步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英两国关系全面发展。这种三边互动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产物,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发展留英教育事业,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政府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赖继年
- 关键词:奖学金留学